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乐山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1四川省乐山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题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及答题卡一张。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Ⅰ卷选择题按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Ⅱ卷请写在答题卡上,答在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试题卷由考生自行保管。第Ⅰ卷选择题(4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仅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答案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涂黑。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3.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4.《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2A.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警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6.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7.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8.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9.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10.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3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11.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12.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A.在理论上能不断与时俱进B.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C.融入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D.对自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13.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14.右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15.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4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D.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16.《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A.对外开放的程度B.思想解放的尺度C.社会转型的难度D.政治改革的力度17.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18.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19.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520.“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论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21.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22.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23.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C.“文革”理论未被否定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24.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6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本大题共3个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所有题目的答案请书写在答题卡相应题目的指定位置,写在试题卷上无效。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材料二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13分)26.(12分)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7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27.(15分)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材料二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
本文标题:四川省乐山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1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