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第8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明朝(公元1368—1644年)1.废除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演变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④全盛: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颁布《大明律》(1)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2)原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教材拓展](1)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二、清朝前期(公元1644—1840年)1.设立军机处(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3-(2)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3)概况: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5)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3.清朝的边疆政策(1)主要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①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具体措施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4)历史作用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教材拓展](1)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4-(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探究1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明朝内阁制史料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成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与机务自此始。……阁臣虽说参与机务,仅备顾问而已,凡事不能有所参决,皆由皇帝决定。……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内阁票拟必经皇帝批示才有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思考]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虽然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但明朝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解读]史料反映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后,明成祖正式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内阁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史料中“阁臣虽说参与机务,仅备顾问”“内阁票拟必经皇帝批示才有效”说明内阁设立后虽参与机务,但实际上仅备皇帝顾问,并没有决策权。[试答]说明:“部权尽归内阁”仅能说明内阁首辅权力扩大,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本质上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丞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5-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探究2专制制度的顶峰——清朝军机处史料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舍“仅屋一间半”。人少精干,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并分析其实质。[解读]史料中“军机属员……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说明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史料中“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说明通过军机处,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试答]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明清政治制度的利弊材料在明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清朝的君主专制强化到了极点。清朝的各位皇帝,个人素质都比较高,而且勤于政事,一直都大权独揽。康熙皇帝认为,“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全国大小政务主要由他一人批办,自称“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传说雍正最后是累死在批阅章奏的书案前的。乾隆皇帝直到86岁做了太上皇,依然励精图治,大权在握。他总结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政治体制时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君主专制强化到了极点”的表现及原因,并指出其影响。-6-【提示】表现:先后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加强皇权。原因:对皇储严格的教育;皇帝的个人素质及勤政;皇帝大权独揽等。影响:使专制政治走向顶峰并日益反动;压制了新经济因素的增长;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影响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包头模拟)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A[题中这一规定体现了诸王有权举兵讨伐奸臣,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了依据,故A项正确;规定并非为了让人不敢轻易犯法,B项错误;题中不能体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加强,C项错误;题中体现的主要是亲王保护天子,D项错误。]2.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7-D[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故A项错误;在“万历怠政”时期,皇帝因为个人原因不理朝政,不能反映出君主权力的削弱,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C项错误;“万历怠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弊端,故D项正确。]3.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A[入值南书房的人数增加,反映了康熙年间通过增加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4.(2019·合肥一模)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C[题干中康乾时期的奏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而提高效率,故选C项;密封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获取方式,故排除A项;奏折制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与因循守旧无关,故排除B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排除D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4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 第8讲 明清时期君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1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