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综合检测(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A、B卷)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右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解析:选A根据题干时间和“巴尔干麻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一战前巴尔干半岛被称为“火药桶”,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矛盾尖锐。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刺杀,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正确。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美德矛盾尖锐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是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3.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国际联盟D.《联合国家宣言》解析:选B一战后,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形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4.“欧洲仍以英法为中心,而亚太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这一国际格局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雅尔塔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多极化趋势解析:选C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国际格局体现了英法在欧洲的中心地位,也体现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这是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故C2项正确。5.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乡间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B.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解析:选D材料“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表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故D项正确。6.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发布了许多法令,取消旧的等级制度,确立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使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苏维埃政府做法的目的是()A.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C.获取广大民众支持D.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解析:选A材料“取消旧的等级制度,确立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使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体现了反封建的措施,说明苏维埃政府做法的目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故A项正确。7.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选C依据所学,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和食物配给制,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8.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几个时间点——1921年、1922年、1923年、1925年,可知该现象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国情,3即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成果比较明显,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现象——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都有所增长,故选B项。9.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材料说明农业集体化()A.长期忽视畜牧业发展B.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C.受到国家工业化制约D.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农民屠宰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等信息可知,苏联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10.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最终目标是()A.发展印度经济B.实现印度自由独立C.改善人民生活D.打击英国殖民统治解析:选B注意限定信息“最终目标”,结合所学可知,甘地主张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斗争,用“不合作”来争取印度的自由独立,故B项正确。11.他曾担任墨西哥国民革命党主席,在担任墨西哥总统之后,于1934~1940年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他”是指()A.卡德纳斯B.卡尔德隆C.桑地诺D.扎格鲁尔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任总统时进行了民主改革,故A项正确。1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主要依据是()A.旨在打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有利于和平反战思潮勃然兴起C.同盟国为制止法西斯侵略而战D.由于法西斯国家争夺世界霸权解析:选C二战是制止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战争,所以能够看出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故C项正确。13.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建立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的“东亚新秩序”。这一计划旨在()A.谋求亚洲各国共同繁荣幸福B.帮助亚洲摆脱欧美列强控制C.实现反西方殖民侵略的联合D.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战略4构想,企图在亚太地区称霸,故D项正确。14.“在当代国际秩序内,即使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国际基本格局’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是指()A.一超多强B.两极格局C.多极化格局D.雅尔塔体系解析:选D依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国际基本格局’的基本框架”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是雅尔塔体系,故D项正确。1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A.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C.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D.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势力相当的基础上,确立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共3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摘编自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5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6分)解析:第(1)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第(2)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从重工业开始的,而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开始。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工业化,要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体制上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企业;等等。(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理由: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言之有理即可)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时间事件1914年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17年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1918年9、10月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921年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1933年纳粹夺取德国政权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6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中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8分)解析:第(1)问,依据表格中1917年到1918年11月发生的事件等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及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并结合二战全面爆发之前的有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层面解析作答:政治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矛盾;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尖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1)因素: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一战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各参战国遭受西欧大流感沉重打击,影响战争进程。(2)政治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矛盾;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尖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政治前提: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B卷——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检测(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A、B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