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双方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还有学者认为,英国对冷战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此可知,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A.忽视了对意识形态斗争的研究B.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C.随着研究视野拓宽而趋于全面D.只能有一种科学而合理的解释【答案】C【解析】【详解】对冷战的认识,由“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到“冷战是战后美苏双方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和“英国对冷战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说明对冷战起源的认识随着研究视野拓宽而趋于全面,故C项正确;冷战本身就是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时代越近不一定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故B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2.1948年4月3号,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该法案A.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其目的在于恢复西欧经济、遏制苏联,同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1947年,时间不符,而且材-2-料体现的是“马歇尔计划”。故B项错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在1944年,而该计划是1948年。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答案】D【解析】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接受该计划的只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二战后期,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错误;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是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D项正确。4.如果给右边德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疆域图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正确的应该是A.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B.四国分区占领下的德国C.冷战时期的德国-3-D.柏林墙推倒后的德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是指冷战时期的德国,在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占领的德国部分摇身一变,变成了民主德国,而美国、法国、英国占领的德国部分变成了联邦德国。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时期的德国5.下图所示反映的是二战后的一次大国较量。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美苏通过谈判结束核危机B.美洲成为美苏冷战的重点C.苏联在冷战对抗中占据优势D.美国全境受到短程导弹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古巴”、“导弹”、“华盛顿”等关键词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最后是通过谈判结束的,A选项符合题意。欧洲是美苏冷战的重点,B选项排除。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妥协而告终,说明优势在美国,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全境受到短程导弹威胁,D选项排除。【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4-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前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6.《冷战风云》一书中指出:“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符合“火药味”的历史事件有①朝鲜战争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德国的分裂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的相关内容。美苏在欧洲地区主要是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全面对抗,但没有爆发直接的冲突,在亚洲则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因此充满“火药味”,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竞相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这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双方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量的升降而有过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一方处于弱势时加强同其他国家的联系,促进其他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故排除A,选C。-5-欧共体的建立使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日本在战后借助美国的帮助,制定了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走向崛起之路。同时,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发起不结盟运动,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都是冲击两极格局的重要因素,故排除B、D。8.“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B项结论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时间段两级格局还没有被多极格局取代。并且题干也没有强调“一超多强”的趋势,排除C。题干没有说到缓慢的过程,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下列不属于材料中“新的力量”的是A.欧洲联盟B.不结盟运动C.日本的崛起D.中国的振兴-6-【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指的是1970年,而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符合题意,所以选A;不结盟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所以B不选;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已经开始崛起,故C不选;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振兴,故D不选。【点睛】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本题用排除法即可,材料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而二战后25年指的是1970年,所以崛起的力量应该是1970年前,欧盟是1993年成立的,所以排除。10.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A.B.C.D.-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文字关键信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此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体现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呈加强趋势。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图片符合含义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多极化趋势在在曲折中发展11.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A.发展经济的需要B.社会制度相同C.屡遭战争的重创D.受到美苏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六国率先实现联合,故A正确。“社会制度相同”只能算是这些国家实现联合的一个有利条件而不是直接原因,故B错误。历史上欧洲各国(尤其是欧洲大陆)冲突战争连绵不断。“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才能实现地区永久和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因而“屡受战争重创”是欧洲大陆这些国家率先走向联合的历史原因,排除C。“受到美苏威胁”是六国走向联合的外部原因,排除D。12.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应该是A.华沙条约组织-8-B.不结盟运动C.欧洲联盟D.亚太经合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由“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反对集团政策……政治和经济霸权”可知,该组织应为成立于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该组织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B正确;华沙条约组织是1955年成立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不符合题意,排除A;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89年成立亚太经合组织,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反对集团政策……政治和经济霸权”,联系所学不结盟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13.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知识点。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可判断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迅速兴起的日本)。1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9-【详解】材料“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体现了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反映了两极格局的瓦解,故该课题的中心内容应该是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演变,故选D;材料不仅仅反映的是美国,还包括西欧日本、中国、苏联等,而且也不能反映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排除B;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本文标题: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