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高三年级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1、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B.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2、《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3、《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准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A.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B.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C.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D.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4、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5、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6、《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五年“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委住状)五通(五份),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则助国梢多者赐之”。材料反映了唐代()A.商人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B.商人在法律和政治上不再受到歧视C.政府意在推行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D.政府开辟商人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如图所示。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8、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年人均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32石中原农耕区30小亩45石西北屯垦区74小亩29石-2-之路的开辟()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9、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10、下表为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A.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B.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C.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11、“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材料旨在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12、《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3、下图为1840年5月6日英国政府正式发行的由罗兰·希尔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为1便士,用黑色油墨印制,故又称黑便士邮票。此举改变了11世纪以来由英国各城市、教会,大学等独立控制邮递系统的局面,并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材料主要表明()A.英国借国王权威确保国家发行有价票券的严肃性B.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工业革命有力推动了欧洲通信系统的改革与发展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认可14、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一一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16、近代以后,自中国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B.东部地区的交通便利C.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D.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国家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倍数4.232.62.2-3-17、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A.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18、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大力推动D.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产业转型19、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词宣称:“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从广告词中能够直接获得的信息是()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③轮船招商局资金雄厚④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0、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1年,北洋政府总共颁布了40余项经济法规,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涉及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经济管理等领域。这些经济法规的颁布()A.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B.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C.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21、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发布《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设立了中、工、交、农四行办事总处;成立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的贸易调整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专卖政策与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A.企图从经济上影响沦陷区的稳定B.突出政府对经济的高度集中管制C.标志着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的确立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下表是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依据表中读取的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B.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C.国内外战事直接制约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23、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民国前期1912—192013.4%一战后1921—1922—4.5%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8.7%抗战时期1937—1945—2.45%两党内战1946—1949—0.68%-4-A.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C.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24、学者许倬云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另一种则是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这两种选择()A.说明实行福利主义政策已成为共识B.均通过经济改革改变了国家的性质C.反映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趋势D.都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25、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26、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27、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28、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29、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A.经济大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B.新政调节劳资关系的措施流于形式C.新政不可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D.新政未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30、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年﹣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二、非选择题(
本文标题: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