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详解】从“三代”在祭祀的时候,“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C项符合题意。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的说法太绝对,A项错误。各族并不都是黄帝真正的后裔,所以本题无关“宗法观”和“世袭制”的事,B、D选项所说的“强化”和延续”均为错误说法。【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准确识记和运用。2.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其强调的主旨是()A.描述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B.肯定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赞扬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是对精耕细作的评价,D选项符合题意。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2-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特点,C选项排除。3.周简王六年(公元前580年),周王室与晋国一大夫争夺温邑的一块田地,双方互不相让,就到晋侯那里打官司,最后周王室获胜,得到了这块土地。这反映了A.周王室仍深受诸侯拥戴B.晋国成诸侯纷争仲裁者C.土地国有观念严重削弱D.土地私有代替了井田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井田制。从材料中“周王室与晋国一大夫争夺温邑的一块田地……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可以看出周王室衰微,土地国有观念严重削弱,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土地之争看出,周王室不再深受拥戴,故A项错误;材料中晋国仲裁一个纠纷,得不出晋国成诸侯纷争仲裁者的结论,故排除B项;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D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周王室与晋国一大夫争夺温邑的一块田地……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井田制逐步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茶叶成为重要商品B.城市坊市制度渐趋解体C.社会奢靡之风蔓延D.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强调的是茶叶成为重要的商品,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市坊制度,B选项排除。饮茶与奢靡之风无关,C选项排除长途贩运贸易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D选项排除。5.秦汉时期,地主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明清时期,“田中事,田主切不问,皆-3-农任之”。这一变化表明()A.土地产权日益明晰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削弱C.土地兼并不断加剧D.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矛盾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田中事,田主切不问,皆农任之”强调的是一种租佃关系,体现的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土地的产权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地主和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与土地兼并无关,C选项排除。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矛盾加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6.下图为北宋汴京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汴京城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B.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C.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D.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北宋的汴京城中商业繁华区、瓦子等可知,此时北宋汴京城打破了市坊界限,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故D项正确;唐代以前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故A项不符合图示;图示体现不出封闭性政治中心,故B项错误;北宋汴京城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但这无法从图示中体现出,故C项错误。7.根据档案资料,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共有15批俄国商队来到齐齐哈尔进行贸易,由中国政府“派员迎至京城,人供食物,马供草料,贸易完毕送回”。清朝当时这一做法客观上-4-A.说明朝贡贸易已被取消B.阻碍了新生产方式发展C.促使对外贸易中心转移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朝对外贸易。由材料可知.清朝前期,政府允许对外贸易,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上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清朝时朝贡贸易仍存在,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项错误。南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南方,且南方沿海贸易发达,故清朝时对外贸易中心仍是南方,C项错误。8.下图是某经济学家对清代人均GDP的测算,呈现出下图趋势,其中对乾隆年间(1736-1795)状态的合理解释是A.西方殖民者东来劫掠B.农业发展刺激人口增长C.北方的人民大量南迁D.自耕农经济的严重衰退【答案】B【解析】【详解】由图中清代人均GDP走势可知,乾隆年间(1736-1795)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此时人口持续增长的结果。由于摊丁入亩、土地开垦的扩大等,乾隆时期农业快速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长,故B项正确;西方侵扰和图示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图示和北方的人民大量南迁根本无关,故C项错误;图示体现不出自耕农经济的严重衰退,-5-故D项错误。9.1919年上海地区成立了植棉改良推广委员会,并聘请农学专家协助工作,从国外引进优良棉种,在鄂、豫、湘、冀等省设立植棉试验场16所,就地研究指导植棉改良。这一举措()A.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协调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D.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解体的显著标志是耕织分离和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材料中“从国外引进优良棉种”不利于传统棉纺织业的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选项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B选项排除。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C选项排除。仅从从国外引进优良棉种是无法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的,D选项排除。10.如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与“巾国梦”有关。对于这些“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梦”-6-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探索,展现出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C项正确;材料中是追求的是近代化,不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梦”,A错误;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展现出的是不同阶层的探索思想,并不是都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D错误。11.1919年5月底,据当时学生运动领袖匡互生的回忆,军警不仅不再抓捕学生,而且苦劝学生不要外出演讲,“甚至有跪地哀求者”。这表明当时学生的行为()A.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B.给旧势力以强烈震撼C.蕴含彻底的斗争精神D.对民主革命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19年5月底”、“军警不仅不再抓捕学生,而且苦劝学生不要外出演讲”可以判断出是五四运动。材料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对旧势力以强有力的冲击,B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初步取得胜利的标志是释放学生和罢免卖国贼的职务,A选项排除。蕴含彻底的斗争精神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对守旧势力的冲击,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2.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A.自行车已普遍使用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C.政府加强公共管理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答案】C-7-【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C项正确。A项,题干无法体现自行车普遍使用,排除。B项,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13.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其后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1933年对棉业实施统制,次年又对蚕丝进行统制。这些举措A.旨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B.有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C.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了方便D.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1933年对棉业实施统制,次年又对蚕丝进行统制”可知,通过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这有利于官僚资本的扩张,不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目的是巩固发展经济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不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材料“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可知是民生主义,并不是现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故D项错误。14.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增长仅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建立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势在必行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刻不容缓D.仿效苏联经济模式成效甚微【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农业上的生产指标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说明-8-有必要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选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0世纪初,A选项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C选项排除。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了工业化的基础,D选项排除。15.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C.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D.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进一步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故选D。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即已标志着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排除A;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准备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国在21世纪初即已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排除C。16.1991年,中国社科院的一个研究报告把“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归纳为四种情况,分别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说明当时A.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已经廓清B.传统经济模式束缚开始打破C.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入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此时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一,故A项错误;B项错在“开始”上,故B排除;题干材料中的四种情况是对市场认识的不同层-9-次,说明此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D项是在21世纪初期,故D排除。17.在雅典,殴打父母、不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