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下,香港民主人士秘密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有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新政协。这一行动的目的是A.把握时机积极寻求香港回归B.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C.恢复在港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材料中这一行动的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答案为B项。新政协的召开是为了筹建新中国,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在1956年提出,排除D项。【点睛】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即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即将成立,再联系新政协召开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来确定答案。2.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由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3.《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共同纲领》在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故要求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正确;1954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故A错误;《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B错误;《共同纲领》由政协会议通过,故C错误。故选D。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A.贯彻“一国两制”B.发挥经济特区作用C.保障民族平等团结-3-D.保障民族高度自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民族平等团结,选项C正确;“一国两制”不属于民族政策,选项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经济特区无关,选项B排除;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高度自治,选项D排除。【点睛】基础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一些概念记忆准确。5.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答案】D【解析】“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说明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D正确;A是1979年;B是九二共识提出;C是说法不符合事实。6.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B.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答案】C-4-【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共同展出,实现山水合璧,体现了两岸人民希望统一的愿望,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两岸交流史实,排除;海基会和海协会开始对话在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两岸文化交流,选项D错误。【点睛】创设新情境题型应当把握其考查点在哪里,如本题虽然情境很新,但考查点却是基础知识两岸统一。7.“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D.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答案】C【解析】从材料“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中可以分析出,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是指俄国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C项正确;A项是指十月革命,排除;二月革命是暴力革命,故B项错误;D项是二月革命后的社会形势,排除。点睛:首先从材料“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分析出二月革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8.《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5-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正确;“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并不是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9.在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俄总统普京说:“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也有西方学者认为“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三者观点都很客观B.革命难以塑造理性世界C.俄国革命影响巨大D.俄国历史地位争议较大【答案】C【解析】由“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都承认俄国革命影响巨大,故选C;西方学者持否定态度,没有看到十月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排除A;十月革命是对阶级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颠覆,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材料是评论十月革命而非俄国历史地位,排除D。10.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6-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A.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B.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A正确;B项“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C、D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11.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生产积极性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苏联通过这一模式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选项D正确;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选项A排除;斯大林模式压制了个人,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项B错误;苏联在1929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未受到经济危机冲击,选项C错误。12.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7-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依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D选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这一现象A.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B.自由主义政策已经过时C.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D.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答案】A-8-【解析】【详解】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与其它国家纷纷提高关税率,这导致了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故答案为A项。各国的关税大战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不表明自由贸易已经过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国关税大战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C项;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经济危机,排除D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三十年代大危机……连锁反应是……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从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国际关系紧张局势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4.20世纪30年代,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这些现象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B.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D.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反映了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故B正确;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民众生活并不是悠闲,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而是说明失业现象的普遍,故C排除;“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说明了失业严重,而不是经济繁荣,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5.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9-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本文标题: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