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1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存天理,灭人欲”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4、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C.荀子提出“人之性恶”D.孟子主张“民贵君轻”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2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8、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现象对应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政治形势B.唐代的尊道礼佛崇儒——纲常混乱的现实C.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商业和城市的繁荣D.明清时期的反礼教小说——商品经济的繁荣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10、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1、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C.理学对人性的压制D.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1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1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3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4、右上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15、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平假名ぁぃぅぇぉかきくけこ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16、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7、“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18、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途,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1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420、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A.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C.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21.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这反映了郭嵩焘A.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B.放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力图处理东西方的矛盾冲突D.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B.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C.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D.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23.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24.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分)材料一: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5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展。在20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18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儒家思想能绵延千年,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的6主观因素。(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先秦时期出现了一些关于礼教、治国、占卜的著作,民间则出现许多歌谣。后来,被后人整理成《诗经》《尚书》《周礼》《周易》等秦汉时期主要以汉代为主,秦朝文学除了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走向自觉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和志人志怪小说隋唐五代时期以唐代文学为代表,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两宋时期源于民间的词在文坛占统治地位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源于民间的戏曲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摘编自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从材料中提取关于文学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本文标题: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