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区域。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第I卷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时,务必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著《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了小司寇的职责之一是在国家有危难、要迁都或者是需选立嗣君的时候,召集“国人”自由民)以征询他们的意见。这表明西周时期A.国家确保民众参政权利B.分封制度趋于崩溃C.国人有一定的政治权力D.封建统治得到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在决策前参考了国民的意见,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国人拥有一定参加决策的权利,故选择C选项;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国人并没有参政权利,且“确保”过于绝对,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室给诸侯分封等关于分封制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选项;封建统治主要涉及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参考国民意见并不能使封建统治得到巩固,故排除D选项。2.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因对现状不满,或怀才不遇,或因为官清廉却屡遭排挤,而选择了退隐山林。这种现象反映了-2-A.儒道思想之间的相互排斥B.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C.儒道思想之间的融合互补D.儒家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读书人因仕途不顺而选择退隐,说明道家作为儒家积极入世的一种补充,体现了不同人生处境的不同信仰,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道儒思想的相互融合,并不只是体现道家单方面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故排除B选项;读书人的仕途不顺也不是当时的社会问题,故排除D选项。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人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鼓励棉花的生产,促使棉花大量投入生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没有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答案,故排除D选项。4.赵宋王朝创建的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制,路制以交通路线为主来划分行政区域,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分而治之、相互牵制。据此可知,宋朝路制的设置A.汲取了前代历史教训B.满足了商业发展的要求-3-C.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D.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汉唐在地方行政区域上设置固定区域、固定机构等,导致了地方割据,使唐末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存在,宋朝对地方行政规划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吸取前代教训,故选择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道路整改或利于商业发展,故排除B选项;宋朝这一制度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并非君主专制,故排除C选项;古代封建割据的根源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这也不是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整改就可以铲除的,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关键是掌握唐末的封建割据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并且分清是否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等问题。5.清朝人关以后,共进行科考112次,钦点状元114名,除顺治九年、十二年科考分满汉两榜出现过两名满族状元外,其余112名状元均非满人。清政府“满不点元”的做法反映了A.满族的教育水平远低于汉族B.清政府不愿接受汉族文化C.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D.清政府着力调和满汉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满清入关之后,状元大多产生于汉人之中,“满不点元”的做法使汉人在科考中占据一定优势,体现清政府为调和满汉关系做出的努力,故选择D选项;材料并没有将满汉的教育水平进行比较,并不能体现满汉教育水平的高低,故排除A选项;满清入关以后仍采取传统的科考制度,表明其接受汉族文化,故排除B选项;科举制度没有失去公平性,仍然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故排除C选项。6.下图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职业及其人数统计表-4-职业道士僧侣王官官医医生隐士民工商合计人数33413011307211962236比例%1.31.31.755.14.712.738.98.12.50.8100据此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研究A.与科学家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B.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C.十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逻辑推理D.是政府官员的应有职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科学家中官员和医生的占比率最高,而官员和医生都需要接受大量的知识,受教育的程度也比其他职业更高,故选择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科技研究是否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以及侧重于理论知识推理,故排除B、C选项;古代科技研究也有一部分是医生、士农工商阶级的成果,并不是政府官员应尽的职责,故排除D选项。【点睛】做题前先看清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找出官员和医生的共同特征再进行作答。7.下图是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的天主教堂,建于1880年。它由法籍传教士金式玉筹建,是仅次于上海市佘山天主教堂的华东第二大教堂。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5-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允许英国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材料中的教堂就是在签订《天津条约》之后建立的,故选择B选项;《南京条约》中并没有涉及到传播天主教的问题,故排除A选项;《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补充,而《天津条约》才是英国在中国宣扬天主教的最直接相关的条约,故排除C选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8.“官利”,又称“正息”“股息”“股利”,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近代中国长期普遍存在,与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官利一旦购买,无论该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必须支付。据此判断,近代的“官利”制度A.缘于洋务军工企业筹资的需要B.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顺利发展C.深受传统社会商事习惯的影响D.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利”的产生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大为不同,不是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与传统的商事习惯有关,故选择C选项;结合所学,洋务军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清政府,与“官利”无关,故排除A选项;“官利”与企业经营状况无关,这会锉削部分公民的购买积极性,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且无法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出,故排除B、D选项。9.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他17岁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后应李鸿章邀请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1894年完成巨制《盛世危言》,他在书中主张废除“官督商办”,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郑观应以上的经历反映了-6-A.从学器物到学思想的过程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晚清政府在大力推行西学D.中国近代化渐次展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从答应李鸿章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到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从郑观应个人认识洋务运动到看出洋务运动的弊端,表明中国近代化的渐次展开,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学习思想的过程,故排除A、C选项;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中国人民与西方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选项。10.下表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自耕农、佃农比例变化统计表年份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190526%74%191411.7%88.3%19248.3%91.7%据此分析,这一变化A.揭示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B.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深入发展C.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D.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自耕农的比重大幅下降,而半自耕农和佃农的比重快速上升,结合所学,“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并没有解决农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没有发-7-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故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故选择C选项;农村产业结构在近代中国一直是以第一产业为主,故排除A选项;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城市,没有在农村深入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辛亥革命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体现反封建的成果,故排除D选项。【点睛】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根据农民对土地的追求并结合题意进行作答。11.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陵园的30块纪念碑上,一共刻着3300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个美国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1941年底开辟的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驼峰航线”上牺牲的。这反映了A.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关键性力量B.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C.美国政府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坚定盟友D.战略物资的保障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驼峰航线”反映的是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明着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美国政府的援助只是抗战胜利的外部原因,而抗战胜利的关键性力量和重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的全民族共同抗战,故排除A、D选项;美国政府也并非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盟友,它曾经发动过局部战争,故排除C选项。12.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史实结论A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8-B1964年1月28日,法国《世界报》刊登了中法两国建交的公报中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C1964—1974年十年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D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的16字方针,健全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故选择D选项;1948年的“五一号召”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排除A选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故排除B选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革1966-1976年间遭到破坏,故排除C选项。13.20世纪80年代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的流行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需求【答案】B【解析】-9-【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好数理化”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中国社会掀起一股学习数理化的潮流,故选择B选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选项;为了快速恢复中国的工业实力,在一五、二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14.陈寅恪认为,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即“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这也是史学研究的原则之一。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秦始皇因实行暴政导致政治改革失败B.汉武帝
本文标题: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