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有两道大题,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一、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读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①采取了焚诗书控制思想的措施B.②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C.③诞生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D.④创作了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秦国,焚诗书控制思想的措施是在秦朝秦始皇时期,故A项错误,排除。②是楚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故B项错误,排除。③是鲁国,孔子是鲁国人,创立了儒家学派,故C项正确。④是燕国,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屈原是楚国人,故D项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需要掌握孔子的生平和贡献,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注意图示中序号对应的国家,结合该国的史实即可得出答案。2.先秦时期出现的思想主张,法家倡导的是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答案】D【解析】【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符合法家思想,故答案为D项;A、C项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B项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均排除。【点睛】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到了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答案】B【解析】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4.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答案】B【解析】【详解】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孟子,故答案为B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C、D项。5.率先提出性善论的儒家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子思C.孟子D.荀子【答案】C【解析】【详解】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实行仁政可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故答案为C项;孔子认为“性相近也”,排除A项;子思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排除B项;荀子提出“人之性恶”,排除D项。6.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7.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答案】D【解析】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9.《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属4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知,强调的是简约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收效多,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法家强调法治,墨家注重实用,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儒家主要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积极入世,ABD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名师点睛】“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10.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C.荀子主张“仁义”“王道”D.新儒学适应了时代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还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与汉代儒学无关,排除A。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仅是措施之一,关键是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荀子“仁义”“王道”的主张与汉代儒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1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项是指强调统治者以民为本,行仁政,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1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商周历史文化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的,“五经”指的是《诗经》、《礼记》、《易经》、《尚书》、《春秋》,这些著作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是以早期儒学为基础的,故B项错误;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D项不符合史实;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根植于比孔子还久远的商周文化,故C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转化材料信息,材料可转化为:汉代尊奉孔子之前的“五经”为儒学经典。由此进行判断得出答案。613.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三教合一”局面出现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心学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尊道礼佛之风盛行,排除A项;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排除B项;心学广泛传播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排除D项。【点睛】北宋时期,在儒学面临道教、佛教的冲击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产生的。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被称为“理学”,又称新儒学。14.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B.《朱子全书》C.《四书章句集注》D.《明夷待访录》【答案】C【解析】【详解】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故答案为C项;《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排除A项;,《朱子全书》是后人对朱熹作品的整理编集,排除B项;《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排除D项。1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有①都强调宇宙万物的本原;②都倡导加强道德修养;③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④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7【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从哲学角度强调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故①正确;两者都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心学主张致良知,故②正确;两者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故③正确;作为唯心主义思想,两者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BCD排除。16.下列思想主张与“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出自同一思想家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详解】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固有善性,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王阳明还提出“知行合一”,故答案为D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B、C项。17.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所谓“离经叛道”,准确的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李贽没有倡导君民共主,排除B项;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不是批判道家学说,排除C项。【点睛】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自称为异端,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1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8A.君主批判思想B.经世致用思想C.“重农抑商”思想D.自由平等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使儒家思想更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看,在这一趋势下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明清进步思想家已经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排除C项;明清进步思想家没有提出自由平等思想,排除D项。19.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A.博学于文,行已有耻B.天命论、生知论C.天下为主,君为客D.工商皆民生之本【答案】C【解析】在政治方面,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
本文标题: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