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1.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D.力图限制君权【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君有大过则谏……人臣的本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主张君臣等级秩序,孟子强调“人臣的本分”,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两者都主张重构秩序,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追求仁政德治,而是强调君臣关系,故C排除;材料当中孔子并没有力图限制君权,故D排除。2.《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A.宗族伦理观念B.“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D.“大一统”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2-解答此题关键信息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的准确解读。3.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答案】C【解析】“严格的选官标准”表述错误,排除A;“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C正确;“原有等级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D。4.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B.“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3-张即可。5.《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A.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B.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C.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D.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答案】A【解析】根据“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结合所学,因为冬至那天昼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也就是阴去阳来,朝廷也要集体的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排除B;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不能体现成风俗,排除D。6.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A.否定真正权威B.注重回归古典C.顺应世俗要求D.精于哲学思辨【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反对汉代儒学,欧洲新教主张《圣经》至上,回归古典,故B正确;宋代儒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宋代儒学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思想理论,并非顺应世俗要求,排除C;宋代理学具有思辨性特点,不符合欧洲新教,排除D。-4-7.学者庞天佑在一篇论文中写道:黄宗羲言“……证必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顾炎武认为“人苟遍读五经,略通史鉴,天下之事可以洞然”……王夫之……将《通鉴》记载的史实结合明末清初社会实际研究。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三大思想家主张的一大共同点是A.提倡个性B.批判专制C.经世致用D.以民为本【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提倡个性”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故A项排除;材料中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均未提到评判专制,故B项排除;结合“而后足以应务”“天下之事可以洞然”“结合明末清初社会实际研究”等信息可判断三者都主张经世致用,故C项排除;“以民为本”的思想再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8.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9.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糙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5-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将读书人单独编户,并没有说阻断了读书人上升的空间,排除A;材料看不出元朝对读书人的待遇有没有实施,排除B;南宋遗民的记录,过于偏激,认为儒生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这是对元朝统治者不满的一种表达,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元朝政府推行歧视儒户的措施,排除D。10.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B.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C.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D.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他既推崇儒家思想,又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故B正确;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新事物,也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C;材料并非主张建立法治社会,而是说明中西方都重视孝顺与男权,D说法与材料不相符,排除。11.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6-C.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D.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答案】B【解析】表明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了个“西学中源”说,但是这也是向西方进行学习,不是无价值,A项错误;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B正确;这不能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C项错误;这种说法有利于人们接受西方思想,所以对维新派产生积极的影响,故D项错误。12.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A.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答案】A【解析】“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反映出严复强调以民族竞争的大势来挽救民族的危亡,对传统民族主义的封闭性是持有反对的态度,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13.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7-三、治人者为一級,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A.宣扬维新变法以实现救亡图存B.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C.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D.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人民为国家之主体……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处于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的目的在于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故B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否定儒学正统地位的信息,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1901……人民为国家之主体……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仿效西方民主、挽救民族危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4.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A.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答案】B-8-【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22年苏俄改称苏联,时间不符合“民国初年”,故排除D项。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5.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