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著名史学家冯尔康认为,从殷周到现代,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五个阶段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古代宗族制度A.社会功能逐浙增强B.政治功能彻底消逝C.主体呈官僚化趋势D.不断推动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宗族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门阀逐渐向地方绅士富豪势力转变。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可知,伴随着我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宗族呈现出政治势力减弱、社会功能增强,主体平民化的特点,故A正确;政治功能彻底消逝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主体呈现平民化趋势,不是呈现官僚化趋势,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转型的信息,D错误。2.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特征之一。明中叶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抑商政策开始改变B.农业经济趋衰退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地”是种植经济作物,“多种田不如多种地”可以得出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导致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D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开始改变,A错误;材料中是说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并不是农业经济趋衰退,B错误;-2-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知道材料中“地”的含义,种植经济作物说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减少。由此得出问题答案。3.明仁宗洪熙二年,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一制度A.反映了科举制度日益僵化B.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群体C.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D.不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科举考试名额逐渐被南方占据,为此明政府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南六十,北四十”,显然是为了笼络北方士人群体,B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能反映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也没有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故A和C错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中无法体现,D错误。4.下表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从表中可以推出时间类型中唐晚唐宋贡茶州17个17个6个产茶州43个69个582个贡茶州所占比重39.35%24.64%1.03%A.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D.区域分工渐趋合理【答案】A-3-【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越来越多的产茶州的出现反映了生产茶叶的规模扩大,从侧面说明民间消费茶叶的增多,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对奢侈品茶叶的重视,排除。D项,题干现象不能反映唐宋手工业区域分工现象,排除。5.《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B.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C.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说明罗马法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奴隶,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排除B;自然法崇尚理性、公平和正义,而材料包含落后的习惯法习俗,排除D。6.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学习西方思潮。据题意可知,魏源之“攻夷”“款夷”“制夷”三大-4-主义皆是回答如何学习西方,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首要话题,故能“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答案为D项。当时夷夏之辨仍流行,对西方仍用蔑称,故A项错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排除B项;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只是初步的,尚未找到反抗外来侵略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7.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选项C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时间为1924年,选项A排除;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转变,选项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选项D排除。8.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时段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际产量%合计正税附加合计其中:正税经济恢复时期3806.05494.54443.8850.6613.0011.70“一五”时期8017.80933.21847.4585.7611.6010.60-5-“二五”时期6983.20833.32745.6687.6611.9010.701963—1965年5004.50374.02333.4240.607.506.70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B.“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C.“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D.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二五”时期是1958一1962年,1958年出现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是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故C正确;A项中“始终呈现出下降趋势”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国家工业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结果,并非农业合作化运动导致“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B错误;1960年我国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不混乱,D错误。9.1979年9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该决定主旨是A.肯定国家原有经济发展模式B.提高农民在实践创新中的积极性C.决定推行农业的生产责任制D.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79年“加快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因时因地制宜”,保障农民“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权和主动性等与肯定原有发展模式矛盾,A项不符合史实;农村推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是“生产责任制”,C项错误;根据1979年尚未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且材料仅涉及生产而并未涉-6-及产品流通,D项错误。10.1866年,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在议会提出7英镑选举权的标准,结果在新增加的40万选民中“只有一半是工人阶级,另一半增加的是中产阶级”;改革后的总选民人数是130万,只占当时所有成年男子的1/4。由此可知英国A.议会改革由工人阶级推动完成B.议会一直是英国国家政治权利中心C.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D.议会改革后资本家丧失议会主导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1866年”“新增加的40万选民中‘只有一半是工人阶级,另一半增加的是中产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状况,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是由工业资产阶级推动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议会的地位,故B项排除;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议会主导权,故D项错误。1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D.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答案】D【解析】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D;苏联第一个-7-五年计划的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故排除A;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排除BC。12.如图为联邦德国的一幅讽刺漫画,标题为“在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路上”。这表明A.欧共体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大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利益之争C.法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进程D.英国与欧共体诸国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依据漫画,当英国轻松地越过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后,横亘在他前方的是硕大的难以逾越的法国,寓意英法之间的矛盾关系,英法争夺欧共体的主导权,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共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平衡,故A项错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国的主导作用不如德国,故C项与史实不符;英国加人欧洲共同体的阻力主要来自法国,漫画也没有说明英国受到其他国家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纽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与农村-8-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材料二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折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摘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答案】(1)特点: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成因:专制主义中央
本文标题: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