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1-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2.下表是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请通过选择完善表格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郡县制度国有专营制度A.盐铁官营制、九品中正制B.尊儒制度、科举制度C.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度、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国有专营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2-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A项盐铁官营制属于国有专营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机构,与图表不符,排除C。行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可知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国有专营制度。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3-4.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B.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D.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说明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是人口压力导致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A项结论材料不能得出,非农业人口比重材料没有反映;“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说明明清时期长途贸易有较大发展,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4-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种现象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答案为A项。反对“叛圣人”,不是一种理性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等思想家对李贽离经叛道做法的不满,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不是流派之争,排除。7.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5-8.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共和制的政体与中国国情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政体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差距,排除A项;缺乏群众支持是新政体与社会现实脱节的表现,但并非全部,排除B项;材料不是探讨确立新政体的方式,排除C项。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9.太平天国在《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例,皆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其由天国设立的买卖机构经营。1854年春夏间允许居民申请开店“赴圣库领本,货利悉有限制,”后恐市中人多聚众生事,令“各店俱歇”.在废除南京城内商业同时,在城垣外设立由天国官员管理的买卖街,将城与市在空间上严格区分开。太平天国城市商业政策变化表明A.城与市分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设想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C.农民阶级革命斗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D.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店铺盈利归天王、将城与市完全分开,太平天国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设想背离历史发展潮流、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故B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经济措施。-6-【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的探索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三次近代化探索均以失败告终,这主要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即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D项的表现,表述不全面。故选D。11.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主独立,思想解放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日军占领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实行专制独裁的国民党统治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主自由。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武装割据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实现人民主权,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这两个“解放区”的-7-含义分别是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民主政治,思想解放不是这两个“解放区”的含义;C选项错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B.“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C.“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D.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答案】B【解析】“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一五”计划时期实征农业税也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A项中“始终呈现下降趋势”,表述太绝对,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二五”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生产下降,C错误;1963~1965年处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民经济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D。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B【解析】-8-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14.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A.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D.蕴含法律至上人人
本文标题: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