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太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实验班)
-1-安徽省太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实验班)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1.《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2.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了一本法国人弗朗索瓦·贝尼耶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该书提到,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法国宪法中的道德黄金律。该书在17世纪末()A.促使儒家文化开始西传B.促进启蒙运动的兴起C.影响了法国的价值观念D.宣传了君权神授思想3.战国时《管子》中有:“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荀子》中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了当时()A.兼并战争下思想间激烈交锋B.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主流思想C.各诸侯国普遍采用法家思想D.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融合4.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2-A.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B.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C.儒家思想成为被推崇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6.《四书集注》构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它为中华文明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促成这一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是()A.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理学走向成熟B.《四书集注》宣扬继承了儒家“仁、礼”的核心思想C.朱熹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D.《四书集注》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7.李贽说,宇宙间有阴阳二气,男女二命,无法统一于“理”或者“太极”。他进一步反问,一统宇宙的“理”或者“太极”存在于哪里呢?指向的事物真实存在吗?由此可知李贽()A.极力反对道家学派太极之说B.主张高度强化儒家纲常伦理C.从哲学的高度否定宋明理学D.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8.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3-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9.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10.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11.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D.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12.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4-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13.“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A.希腊人愚昧无知B.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C.人是万物的尺度D.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14.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众艺术品味提升B.人文精神影响式微C.文化水平快速提高D.智者教育理念普及15.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16.狄德罗《百科全书》编纂工作多次受当局的阻止,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反动当局把《百科全书》称之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5-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这是因为百科全书的编写()A.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B.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C.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扩大D.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17.该书第一部分全部用来描写自然人,第二部分则叙述文明人是如何出现的。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的开篇,卢梭采用了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人通过用篱笆围住一片土地就造就了私有制的故事,这为以后接踵而来的苦难和罪孽开辟了道路,书的最后部分追溯了政体发展史。一开始是选举制,然后是世袭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专制。该书()A.阐述的三权分立学说为美国政治制度提供理论依据B.倡导的社会契约理论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C.作者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D.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又赞成实行“开明专制”18.1763年,一位西班牙记者写道:“通过许多己已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人对信仰的冷漠。”1768年,一位法国修道士在游历西班牙后说:“西班牙已普遍产生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教。”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开始扩展到整个西欧B.进化论传播动摇宗教神学权威C.理性原则得到一些知识分子认同D.民众觉醒推动资产阶级革命频发19.“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这位冷酷无情的理性主义者,这位最后的炼金术士,不管他行为有多么怪僻,是他让我们明了宇宙的运行轨迹,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光明……”材料中所述的这个“绝世天才”()A.童年时期正值英国伟大的“不流血革命”发生,代议制逐渐确立B.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和微观高速运动粒子领域都有突破性理论贡献C.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据此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D.一反当时流行的“归纳——演绎”法研究方法,倡导并实践观察法验证科学概念20.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而且是由“遗传(繁殖)和适应(营养)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并提出了反映动植物演化关系的系统树。这表明海克尔()A.首倡获得性遗传原-6-则B.动摇了宗教的统治地位C.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D.挑战了生物进化论权威21.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22.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23.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A.“有形的物质”建设打倒了文化传统的权威B.“变革人心”曾经出现过形式主义的偏向C.“改变政令”是指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先其难后其易”成为汲取的先后顺序24.陈独秀在1916年第一期《青年杂志》发表了题为《一九一六》的新年献词,文曰:“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法兰西之革命,法兰西国民之恶王政与教权也;美利坚之独立,十三州人民之恶苛税也;日本之维新,日本国民之恶德川专政也。是乃法、美、日本国民之运动,非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所成就。凡一党一派人之所-7-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年作者还发表了《文学革命论》B.中国参加一战鼓舞了作者的信心C.作者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者D.表达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25.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26.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贡献(部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贡献(部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鲁迅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蔡元培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钱玄同大力宣扬文学革命的观点;在当时反封建反孔教的思潮中,处处以“疑古”的批判精神,对守旧的势力作出不妥协的攻击。刘半农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A.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B.客观认识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C.确保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D.有利于营造爱国-8-进步的社会氛围27.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28.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A.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B.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29.爱斯坦曾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
本文标题:安徽省太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实验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