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天津市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天津市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是()A.降低地租,增加资本积累B.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C.通过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D.干预经济,提高资本利用率【答案】C【解析】【详解】A:降低地租,增加资本积累不是斯密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排除A。B: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不是斯密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排除B。C: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主要途径是分工。故C选项正确。D: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你知道亚太经合组织吗?有媒体是这样介绍的。回答下列小题。2.打个比方,我们把亚太地区想象成一个小地方,东村住的主要是铁匠,西村住的主要是木匠。以往铁匠把铁锅卖到西村,要过一个收费站,收费是货物总价的30%。这样一来,铁锅涨价了,西村买不起锅,东村的日子也不好过。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的(下图):在上图中的①②位置,应分别填写A.加强技术合作推动生产全球化2B.削减关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C.提高本国出口补贴改善商业环境D.集体行动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壁垒3.正如东村和西村一样,为了实现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最大利益,在下列认识中最适宜借鉴A.斯密的自由贸易和绝对成本学说B.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C.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D.重商主义者的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主张【答案】2.B3.B【解析】【分析】本题以关税壁垒阻碍了商品流通为背景材料,考查关税的作用、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等知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关税壁垒不利于互通有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各国应削减关税,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可由此判断第(1)小题;第(2)小题主要应熟悉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等知识,懂得各国应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这符合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并由此作出正确判断。【2题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关税壁垒阻碍了商品流通,因此应削减关税,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技术合作、财政补贴问题,AC项均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3题详解】正如东村和西村一样,为了实现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最大利益,最适宜借鉴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使得交易双方都能从中受益,B项符合题意;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不利于实现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最大利益,A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实现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自由贸易,而不是禁止或限制进口,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点睛】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⑴主要内容3①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⑵评价①积极作用: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带来严重危机。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理论创新在于()A.意识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B.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C.将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次不同的劳动D.认为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A:该观点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与题意不符,排除A。B:该观点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与题意不符,排除B。C:“两次不同的劳动”的表述错误,排除C。D: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理论创新在于认为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认识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点睛】劳动价值论的意义: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马克思认为商品和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③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④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4势。5.2018年是世界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在于()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②首次提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①③选项正确。②: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的人,故排除②。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排除④。故本题选C。【点睛】剩余价值论的意义: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②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某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每个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为20元,每人一天劳动8小时,平均生产两双鞋,每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120元,每双鞋的售价为200元,该厂工人一天的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以及每个工人每天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别是()A.17140B.2660C.71160D.6280【答案】A【解析】【详解】A:工人每天创造两双鞋的价值为200×2=400元,而其生产资料价值为120×2=240,5故工人每天创造的价值为400-240=160元,工人每天创造的剩余价值为160-20=140元,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为160÷8=20元,故其必要劳动时间为20÷20=1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8-1=7小时,故A选项计算正确。B:该项计算错误,排除B。C:该项计算错误,排除C。D:该项计算错误,排除D。故本题选A。7.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失业者饥寒交迫,而农场主们却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让庄稼烂在地里。这种现象说明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B.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扩大趋势愈演愈烈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水平亟待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目的表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失业者饥寒交迫,而农场主们却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让庄稼烂在地里。这种现象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B、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8.“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再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然后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社会财富也会增加。”此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遇到的挑战分别是()A.圈地运动生产过剩B.经济危机通货紧缩C.经济危机滞胀现象D.滞胀现象经济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A:该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B:“通货紧缩”的不是遇到的挑战,排除B。6C:“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再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然后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社会财富也会增加。”该观点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观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基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遇到的挑战是经济发展出现了滞胀现象,故C选项正确。D:“滞胀现象”是遇到的挑战,不是背景,排除D。故本题选C。9.下表中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主要观点相一致的是()经济学流派主要观点A.李嘉图提出二元劳动价值论,收入分配理论是其经济学的核心B.罗斯福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刺激经济发展,削弱市场作用C.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增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D.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A:斯密提出了二元劳动价值论,故A错误。B:罗斯福强调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但“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刺激经济发展”不是其观点,故B选项错误。C: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排除C。D: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故D选项对应正确。故本题选D。10.罗斯福说:“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7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有()①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②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政策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④取得了成效,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A.①④B.③④C.①②D.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①: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排除①。②③:罗斯福认为,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②③选项正确。④:“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的表述错误,排除④。故本题选D。【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11.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这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列宁把这些变化看成()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步骤B.为解决当时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C.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的必要手段8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过渡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被他当作了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2.斯大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观点。属于争论后的斯大林的观点有()①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②保持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③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④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仅包括个人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观点属于争论前斯大林的观点,排除①。②③:斯大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观点,他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②③选项正确。④: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包括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排除④。故本题选B。13.在
本文标题:天津市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7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