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南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苏东坡的“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丘浚的“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杨维桢的“绿衣歌舞不动尘,海仙骑鱼波袅袅”,无不描绘出海南宛如仙境的动人景象。然而再美的海南自然风景也不能称为文化,这是因为①文化不包括非意识形态性质的东西②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④纯自然风景不会给人以文化感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材料中的自然美景不是人类社会的现象,不是人的精神活动和产品,所以不是文化,②③两项符合题意;文化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①项观点错误;特定条件下,纯自然物也能给人以文化感悟,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2.漫步我国农村,经典门匾,举不胜举。如“耕读传家”,便是古老农耕文化、中华传统思想的精华;“惠风和畅”反映了如今时代的特色;“天道酬勤”则反映了人们对勤劳致富的信仰和尊重;“贵在自立”反映了人们的自立思想和坚强意志;“勤和家兴”“室雅人和”则反映了人们处世的生活理念及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门匾①反映时代气息和农民精神世界②是农村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③体现了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2-【详解】经典门匾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项符合题意;门匾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一个家庭的价值追求,反映了时代气息和农民精神世界,①项符合题意;门匾文化是农村众多文化现象之一,“是农村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的说法夸大了经典门匾的作用,②项不合题意;不是门匾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而是门匾蕴含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3.下图漫画《圈子文化》告诉我们A.文化素养的提升以经济为基础B.文化内容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C.文化都有地域、时代、阶层之分D.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政治清明【答案】D【解析】【详解】据漫画可知,我们坚决反对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健康的政治文化有利于促进政治清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D项符合题意;漫画没有体现经济对文化素养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A项不合题意;漫画没体现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内容丰富发展,B项不合题意;漫画没有体现文化的区域性、时代性、阶层性等特点,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4.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人们文艺观念的深刻变化。这说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②科技决定文化形态的变化③文化对社会变革起推动作用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3-【详解】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①项符合题意;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也带来人们文艺观念的深刻变化,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④项符合题意;科技对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②项观点错误;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变革起推动作用,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5.痖弦,中国台湾著名诗人,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49年随军队到了台湾,1995年安家加拿大温哥华。他会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但他晚年回到南阳就说南阳话,他还爱听家乡戏,豫剧、曲剧他都能哼唱不少的剧目片断。这说明①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不可能改变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痖弦少小离家,晚年回到南阳就说南阳话,还爱听家乡戏,说明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④两项符合题意;文化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也会因时而变、因势而变,①项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点睛】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含义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的文化影响侧重侧重影响的过程和无形性侧重影响的效果和持久性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期内一般不会改变过程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4-启示重视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和参加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6.“英雄者,国之干。”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自2018年4月6日起,人民日报推出“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报道英烈人物英勇献身光辉事迹和毕生奋斗的崇高精神。专栏的推出①能够激发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②对公民核心文化素养产生起决定性作用③有利于营造崇尚、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④意在鼓励人们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人民日报推出“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报道英烈人物英勇献身光辉事迹和毕生奋斗的崇高精神。该专栏的推出有利于营造崇尚、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从而激发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公民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三观”,而“三观”的形成是由客观的物质因素决定的,文化栏目不是决定因素,但有重要影响,②项观点错误;该专栏的推出意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氛围,与鼓励人们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无关,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7.有位台湾媒体人曾分享过一个故事,他的父亲在90多岁高龄时,偶然得知孙子不晓得从哪里来,便召集家庭三代人郑重其事地告诫:你们不能忘本啊!对根的向往和眷恋,促使每年清明无数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祭祖。这说明①民族节日是展示历史文化成就的窗口②传统文化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决定作用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④特定民族节日集中展示特定民族情感-5-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不是展示历史文化成就的窗口,故①错误;传统文化对维持社会稳定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故②错误;对根的向往和眷恋,促使每年清明无数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祭祖,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③正确;每年清明节,无数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祭祖,这说明特定民族节日集中展示特定民族情感,故④正确。故选D。8.近年来,中国图书、饮食、中药、民俗等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东亚、东南亚地区对中国主题图书的翻译出版数量显著增加,欧美地区对于中国文学类图书的翻译出版多渠道传播也呈现上升趋势。在2018中国新年之际,美国探索频道向全球推出了最新纪录片《华人新福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传播使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③坚定广大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④创新传播手段推动中华文化繁荣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逐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可以坚定广大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②③两项符合题意;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动力,而文化传播促进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①项观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播手段的创新,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9.2018年4月7日“八音响宴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展”在南宁博物馆开展。展览遴选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珍藏的55个少数民族乐器文物精品122件(设),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4部分,全面展示各民族的智慧创造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材料可以看出-6-①繁荣民族文化必须坚持文化平等原则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③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④创新民族文化必须要尊重文化多样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③符合题意,“八音响宴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展”,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一起展览、交流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创新民族文化。故选C。【点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②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差异;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0.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击术,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国后,武术得到蓬勃发展,成为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活动;现在,中国武术已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符号,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纽带。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②传统文化是财富,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变迁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④重视传统文化,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A.①③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国后,武术得到蓬勃发展,成为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活动;现在,中国武术已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符号,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纽带。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①③适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②错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7-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④是不科学的;故本题答案选B。11.甲骨文最早为殷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从其中可以隐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由此可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体验培养的④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甲骨文最早为殷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这说明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①正确;“从其中可以隐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这说明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故④正确;材料没体现“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和文化素养的形成,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12.在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当上皇帝。这些服装文化现象折射出①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高尚与庸俗之分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所穿的服饰不同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联系,故①符合题意;赋予穿不同服装的人不同的身份和称呼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故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8-【名师点睛】厘清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认识的几个误区。(1)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而不是相互决定。厘清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认识的几个误区。①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而不是相互决定。但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②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总起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才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③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
本文标题: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7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