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练习试卷(一)
1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练习试卷(一)范围:必修三;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5*40=60分)1.“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近五百年之久的跨世纪社会大辩论,各派纷纷发表本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各派的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共同主题是A.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B.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C.探寻重建社会秩序的途径与方案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3.庄子认为“盗亦有道”“圣盗同源”,把孔丘叫做盗丘,强调“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表明A.庄子之道与孔子之道如出一辙B.庄子强调“圣人之道”教育的重要性C.庄子主张顺乎自然,返璞归真D.庄子认为“盗”是天下祸乱的根源4.春秋战国时期,游学之风兴盛,儒家游学区域尽管广大,但日益远离政治中心区域,而法家游学区域不仅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更是日益靠近政治中心区域。这说明A.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压B.法家政治地位日益显要C.儒法两家争鸣更加激烈D.游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2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6.如图为“中意友好年”的宣传画,一幅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与秦始皇兵马俑“隔空问候”的图片红遍中意两国,对大卫和兵马俑所代表的两国时代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体现了新兴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B.都体现了思想解放的文化浪潮C.都体现了专制集权制度下的文化创新D.都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探索与思考7.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自称通《孝经》《论语》和《尚书》等典籍。这反映出A.社会主流意识开始转型B.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C.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D.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8.下面是不同史籍对南北朝时期社会现象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情况史料来源北齐武平年间(公元570—575年),“凡厥良沃,悉为僧有”《广弘明集》卷七南朝,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南史・郭祖深传》南朝,“吴郡西台寺多富僧,其中法释就拥资百万”《宋书·王僧达传》北朝,“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即佛教徒)统,资产巨富”《北史・苏琼传》A.儒学地位动摇B.寺院经济崛起C.奢靡之风盛行D.土地兼并严重39.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规范秩序,实现社会和谐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10.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A.提倡独立思考B.痛斥儒家的虚伪C.喜欢标新立异D.反对尊敬孔子11.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在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求是”的学术风格,具体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据此可知,乾嘉学派A.反对空谈义理之风B.具有早期人文精神C.符合市民文化追求D.推动近代学术转型12.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13.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D.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14.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由此可知A.京剧由徽剧汉剧合并而成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4C.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D.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15.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张学习西方技术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固守华夏中心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16.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说:“我却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另一位代表张之洞认为:“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说明洋务派A.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B.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C.自强求富的思想主张D.内部仍存在较大的分歧17.甲午战争后。除了出现“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界革命”口号外,中国还出现“军国民教育”“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据此判断,当时A.资产阶级推动了政治变革B.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主流C.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已完成D.资产阶级新思想迅速崛起18.流行词汇反映时代的主题。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常用的固定短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这反映出A.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B.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逐步流行C.“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19.陈独秀指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此论述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完全脱离实际5B.无产阶级强烈的政治诉求C.广大民众思想的彻底解放D.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坚决反对20.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2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B.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D.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22.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之时,共产国际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民权主义,不能当作一般的“天赋人权”看待,“只有那些真正拥护反帝斗争纲领的分子和组织,才能广泛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由此可知,民权主义A.必须以民族主义为前提B.与“天赋人权”有本质的区别C.是新三民主义核心思想D.改善了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23.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24.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6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25.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26.1970年5月,某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响彻宇宙的中国乐曲使人觉醒,这种(美苏)两头政治局面几乎已经过时了。”此评论折射出A.中国开始跨入核大国行列B.美苏两国已无力遏制中国C.中国拥有洲际核打击能力D.中国开始致力于国防科技27.1956年后,我国文坛冲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不“言情”的禁区,《小巷深处》《红豆》等一批优秀爱情小说相继出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作家深入社会生活B.文学界创新精神萌发C.“双百”方针的提出D.“左”倾文艺思想被清除28.“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的是A.思想一统,法律至上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C.以人为本,关注社会D.民主权利,源远流长29.“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这种观点A.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B.把人的认识从神灵转移到自然界C.认为人应当通过具体的感知获得知识7D.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30.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A.人应该要服从自然指示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C.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D.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31.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32.“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B.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C.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D.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33.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34.“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A.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C.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D.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835.17世纪的哲学家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都是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宇宙的实际情况。18世纪则不同,哲学家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以上研究侧重点变化说明A.科学家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B.工业革命使人类加大对社会关注C.理性主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D.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兴起36.卢梭认为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
本文标题: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练习试卷(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7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