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公认为以德为标准顺应天命使行事才能把握天命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意在阐明西周顺应天命而建立,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未并强调脱离天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以法治国思想,排除。D项,材料强调顺应天命达以巩固统治,未涉及仁政理念,排除。-2-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行政职能分工不明【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尚书省左右丞相掌管着辨明六官的礼仪,纠正省内的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恰当的问题,这说明唐朝宰相监督监察机构,从而使监察机构更好的发挥作用,A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台与尚书省左右丞相间的关系,B项与其无关;据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制度的完善,没有体现异变,C错误。据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台与尚书省左右丞相间的关系,御史台对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但左右丞相掌管纠正省内的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恰当的问题,行政职能分工明确,故D错误。-3-4.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西汉中期后”刺史可以对皇帝提出的“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复以为不可”,可知其除了监察外,有了对政务干预的权利,D项正确。因为不是监察事务、职能和体系的发展,A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事件后续比较,B项错误。5.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A项;宗教可以在中国传播,不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排除B、C项。6.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4-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信息属于儒家伦理,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故C正确。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没有突出儒家思想的作用,故A排除。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错把宗法制度等同于儒家伦理,故B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7.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年多熟制得到推广,这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水稻一年两熟制的发展,并没有涉及农业的其他方面,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内多次种植,并非扩大了耕种面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商业的政策,故D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一年多熟制推广的重要意义,缓解了耕地不足的现象,增加了粮食产量。-5-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等信息可知,富民之家由于地产多,招募许多流民耕种,结合所学宋代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可知,C正确;据材料苏洵描述的是富民之家由于地产多,招募许多流民耕种的状况,A不确切;材料没有体现经营方式是否落后,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D说法违背史实,D错误。【点睛】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土地买卖的频繁。9.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慵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可知百姓缺乏土地的现象很严重,这主要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土地高度集中,B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在宋朝时期略有松动,如政府的恤商政策,A选项排除。租佃关系普及是在明朝以后,C选项排除。材料与水陆交通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6-识的准确把握。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10.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地区崇宁元年(1102年)嘉定十六年(1223年)江南东路24.927.9两浙路30.732.9江南西路27.737.7荆湖南路1722.5福建路1625.4A.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称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获取的信息:由1102年到1223年,即1127年靖康之变后,从北宋发展到南宋,在此期间,南方人口密度有所增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密度增加,有助于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选项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选项B错误;表格中,并没有提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问题,选项C错误;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选项D错误。11.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A.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7-B.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官民竞市”有利经济发展D.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化的多样需求也就相应的扩大,B选项符合题意。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衰落的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铜镜图文的多样化,与官民竟市无关,C选项排除。唐代铜镜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主要和国家强大有关,不能说明盛行奢靡风气,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朝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这种影响体现在铜镜上就是铜镜的图案和形制的多样化,进而满足市民阶层的对多样文化的需求。12.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答案】D【解析】【详解】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项A排除;选项B“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选项C排除。13.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8-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D.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知,孔子不讲怪异、暴力、混乱、鬼神,这表明孔子是无神论者。而材料“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C正确;据上分析,A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就是此时确立,D违背史实。14.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A.为儒学
本文标题: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8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