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国”与卿大夫的“家”“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能效忠其中一个“国”或“家”。这实际上揭示了分封制包含了国家分裂的因素。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BD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D.啬夫由中央任命-2-【答案】C【解析】秦时就已经实现了真正的统一,故A项错误。郡县制在秦朝就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包括在新收复的边远地区设置郡县,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郡县制度下的亭乡制度中的长官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并且百姓相当重视,以致“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这是中央集中管辖的郡县下的地方自治特点,故C项正确。秦汉时期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亭乡则是郡县之下小的民间自治机构,长官不由中央任命,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古代地方基层的管理制度,解题关键是根据信息“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进行判断,也可用排除法判断。3.《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夷夏大防的观念B.因俗而治的政策C.天朝上国的心态D.维护国家的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唐朝,外国人犯罪,依照外国的法律处理,唐人与外国人或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之间的犯罪,依照唐的法律处理,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因俗而治的政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夷夏之防”即夷夏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以防止以夷“乱华”和夏“变于夷”,与材料不符;C选项错误,天朝上国体现的是以中国为中心,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维护国家主权的相关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3-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实质上反映了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对此有警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反映出中央权威的削弱,地方权力的上升。5.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答案】C【解析】由材料“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可知,宋朝并没有体现为分权制衡原则,排除A;但由此可知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所以答案选C;由材料“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可知,B说法有误,排除;从材料不能得出政事堂的设置成为是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所以排除D。6.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4-B.木兰秋狝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C【解析】从材料“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中可以看出清朝木兰秋狝有特殊的政治军事目的,故C项正确;该做法是乾隆之后逐渐废止,故A错误;B、D项与实际不符。点睛:材料“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是解题的关键信息。7.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的“委身皇权”这个字眼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皇权强化即专制制度的强化而造成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变化和小农经济无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法纲常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委身皇权”和科举制度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8.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建立了官僚政治B.打击了贵族政治C.不利于中央集权-5-D.改变了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了4个血缘部落,这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利益;嬴政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两者的共同点是打击了贵族政治,故B正确;“建立了官僚政治”只符合秦朝,故A错误;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并未改变雅典的社会性质,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二者的共同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克利斯提尼改革和秦朝郡县制的史实出发,找出“打击贵族政治”的相同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9.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认为公民大会做出的决定是荒谬的,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民主政治;C选项错误,这不是苏格拉底的意思;D选项错误,没有挖掘出话语的本质内涵。10.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6-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答案】A【解析】材料“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到“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故A项正确;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故C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分庭抗礼”。点睛:材料“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到“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是解题的关键。11.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B.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D.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概况,旨在考查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对题干信息“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的错误解读,排除;内阁是英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因此又可以控制立法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的说法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排除;D项“混乱不清”的说法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史实,排除。故选B。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概况12.一位代表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宣称:“主要的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这表明A.保守派认为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会威胁社会稳定-7-B.大小州之间关于如何分配权力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C.美国独立初期的邦联体制不利于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化D.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美国建国初期资产阶级领导人对松散的邦联体制下各州民主力量强大的担忧,主张通过联邦宪法来强化中央权力以抵消各州的民主力量,故选C项。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在制宪会议上说明1787年宪法还未出台,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大小州之间和中央政府内部权力分配的问题,故B、D两项错误。13.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B.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D.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封建贵族占据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这说明德国政治现代化任重道远,故B项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故D项错误。故选B。14.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抗英斗争中爱国乡绅的进步思想。材料“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反映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体现了初步的民族主义观念,故选A。B、C所述均不符合史实及材料信息,故排除;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尚未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9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