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农业拥有一套包含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体现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刀耕火种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农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2.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农民称谓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朝代夏、商、西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2-【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对农民称呼的变化。故答案为A。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错误。农民的称谓看不出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经济地位,主要是政治地位,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内容来分析材料。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区域间的技术交流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而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进步为手工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商品经济、技术交流和精耕细作的技术进步都与这一现象没有关系,排除ABD。【点睛】本题从春秋战国时期木工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角度切入,要对手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结合这一时期手工业中冶铁技术的进步作答。4.“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业假冒官营以提高销量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激烈争夺市场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答案】C-3-【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字“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故B项错误。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民营手工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民营手工业的特点对“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的分析理解。5.明初礼制对生活器皿的使用有如下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晚明时期,这些禁令在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器皿使用的变化体现出A.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C.商人地位显著提高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答案】B【解析】题干主要是对“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而并未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故A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初在生活器皿方面有严格规定,不同级别用具不同,这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而在晚明时期,生活器皿的规定被破坏,恰恰折射出封建等级观念受到了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中“商人地位显著提高”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经济重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点晴:题干中以明朝生活器皿的规定为切入点,再紧扣“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等信息便可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6.根据弗兰克《白银资本》记载,1545年至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为13.7万吨,其中,流向中国的数量为6万吨。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4-A.中国鼓励对外商品贸易B.中国在传统贸易中具有优势C.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大D.白银是当时世界的主流货币【答案】B【解析】【详解】在传统的世界贸易中,中国的手工业高度繁荣,处于优势的地位,故而大量白银流向中国,故正确选项为B。1545年到1800年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故A错误。不能说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就流向中国,C错误。D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7.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拥有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导致农耕经济的逐渐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马克思的观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赖于国家政权的帮助。明清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故B项正确,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故D项错误。【点睛】重农抑商的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性:发展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8.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5-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知,当时女子也可以进入学堂,更可以进入工厂做工养活自己,但据此并不能证明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所以A项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故选A项;根据“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可知随着工厂的出现,女子可以进入工厂做工养活自己,证明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女权思想的兴起,经济独立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中国女子只能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所以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9.19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棉布、棉花、毛织品、五金器材等,出口货物种类大量增多,主要有豆类、花生、桐油、锡、猪鬃等。这折射出当时中国A.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已取代自然经济C.经济结构趋于平衡D.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说明中国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故答案为D项。1842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规定,中国已经丧失关税主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状况,没有涉及国内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工业发展落后,不能说明经济结构趋于平衡,排除C项。10.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6-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要求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从沿海迁往内地,并在内地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军事工业设厂偏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战争中首先遭到了重创。所以,这一决定是出于保障军事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等都是官办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计生产成本;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军事工业的区域布局变化,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无关;D选项错误,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法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是A.时局需要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C.改善民生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主要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解决民生;而“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主要是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集中调配物资,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应对不同时局下国家的需要,故A项正确;BC两项只涉及到材料信息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且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C项;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D项。12.《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7-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关系最密切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完成C.中共八大的召开D.掀起“大跃进”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符合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总路线,在其指导下掀起了“大跃进”运动,D符合题意。AC出现在1956年,B项出现在1957年,与大跃进的时间不符合,排除。13.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名师点睛】关于对国有企业的认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8-14.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对我国的
本文标题: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