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的目的是A.挽救奴隶制度B.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C.发展私学教育D.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辩论的目的在于传播自己治理国家的理念,即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辩论的目的在于传播自己治理国家的理念,而不是为挽救奴隶制度,故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辩论的目的在于传播自己治理国家的理念,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不是为了发展私学教育,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主要研究治国方略,而不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故D选项错误。2.据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时,必用雅言。这表明A.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各诸侯国都尊崇周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鲁语,而在诵读儒家经典和执行礼仪的庄重场合却使用周人的语言,这表明孔子认为周人的语言是正式的官方语言,孔子认可周天子的统治,认同天下一家的观点,故A项正确;用雅言诵读《诗》和《书》以及执行礼仪并不能与传播儒家思想完全等同,故不能表明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故B项错误;孔子用周人的语言诵读儒家经典和执行礼仪,强调的是孔子对周人语言的尊崇,而非礼制维护天子权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了孔子的用语习惯,并未提到诸侯各国的相关信息,并不能2得出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3.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各国变法的实施B.“书同文”的推行C.文字的频繁使用D.书写材料的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可知,战国时期的文字较西周时更为简化,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各学派更加频繁地使用文字著书以传播自己的思想,西周时复杂的字体已不适应现实需要,为了书写方便,字体得以简化,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提高本国的军事实力以便于取得争霸的有利地位,对文字的影响较小,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书同文”的推行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书写材料的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故D选项错误。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为此他采取许多措施,其中最有利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的是A.重用儒生B.设置太学C.表彰六经D.科举考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兴办太学使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做官,对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最有利,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用儒生有助于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表彰六经便于进一步强化对儒学的独尊地位,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5.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这种思想A.体现了儒道佛要义逐渐融合B.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3C.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D.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根据材料“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规则在东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儒家社会秩序观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儒家社会秩序观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没有体现儒道佛要义的逐渐融合,故A选项错误;专制主义的确立是在秦朝开始的,与题干中的东汉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儒学“三纲六纪”的思想对社会秩序的规范,与谶纬神学无关,故D项错误。6.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主张改造理学B.重书本轻实践C.强调学术创新D.注重道统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和“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可见,都是强调圣人之道的重要性,都注重道统权威,故选D。材料中没有涉及改造理学的信息,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注重道统权威”,没有涉及“学术创新”,故排除C。7.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A.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D.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答案】C4【解析】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且李贽并不是反对儒学,他只是认为明代的儒学已经偏离了先秦孔孟的儒学,成了伪儒学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D错误。点睛: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反映出李贽强调实用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8.《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专著,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的中国数学A.有理论总结且影响深远B.注重表达统治者意志C.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D.受外来思想发展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算经十书》中很多沿用至今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等,这说明汉唐时期中国数学注重理论总结并且影响深远,故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服务对象,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汉唐时期的中国数学注重表达统治者意志,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算经十书》中很多沿用至今的数学名词,没有体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数学有理论总结且影响深远,没有体现受外来思想发展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9.2009年10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的是传统桑蚕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不久,中国针灸和中国珠算先后入选;2016年11月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又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A.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B.具有注重实用性的特点C.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D.浸润了儒家文化价值观【答案】B【解析】5【详解】根据材料“传统桑蚕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针灸和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体现中国古代科技都与现实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是否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没有体现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点,与儒家文化价值观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10.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A.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B.楷书演绎了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C.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D.社会进步推动了人文意识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字的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身,体现了社会进步推动了人文意识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字的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身,没有体现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故A选项错误;B选项只提到楷书,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及没有说明材料意图,故B选项错误;材料是将汉字的演变与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联系起来,并非表现“天人感应”,故C选项错误。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6【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12.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时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这反映出该书A.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伦理纲常B.融合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C.抨击君主专制符合现实政治需要D.顺应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排除A。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基本中断了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故排除B。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故选C。但他的思想影响较小,没有推动社会革命运动,故排除D。13.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7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答案】A【解析】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意在唤醒国人的民族危亡意识,即编译者们旨在激发国人民族意识而非丰富国民史学知识,但是材料未涉及反清革命思想和国人全球视野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
本文标题: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