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1-奋斗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8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36题,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结合所学,“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C.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D.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以“六艺”来培养学生,这里的“六艺”除了礼、御、书、数外,还包括①乐②易③射④诗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爱无差等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存天理,灭人欲4.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反对用各种法律手段制定社会规范,因为这会导致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整个社会偏离自然之道”,其主张“最大限度恢复自然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仁义”和“王道”并用,提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出他吸收了下列哪个学派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A.道家B.墨家C.法家D.阴阳家7.“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上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阶级的诉求A.贵族阶层B.地主阶级C.游士阶层D.小工商业者8.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9.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先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B.“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说法有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12.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14.《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15.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16.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A.主张约束君权B.支持君权神授C.迷信崇拜君权D.主张“大一统”17.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学术流派汉初著作数汉武帝之后著作数阴阳家2种21篇无法家1种31篇无纵横家3种40篇3种5篇杂家2种54篇28篇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①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②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③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18.某学者在点评君主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一派杂霸之术”。君主得其“心法”始于A、东周B、西汉C、北魏D、南宋19.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0.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道教的发展B.儒学出现危机-4-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出现三教合一趋势21.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22.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学者“泛滥(即广博)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即佛教)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位学者可能是A.孟子B.董仲舒C.程颢D.顾炎武2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24.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君子气节、道德自觉25.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6.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知行合一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27.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材料中的“他”是A.孟子B.朱熹C.董仲舒D.王阳明28.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A.道德修养B.君主专制C.科学真理D.经世致用29.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5-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A.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C.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30.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31.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32.明清之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黄宗羲D.李贽33.有位明清进步思想家指出,“天子虽尊,亦人也”,封建君主并非“天地大神”,而只是天下众生中的普通一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A.认为君主应加强修养B.对君权神授予以了否定C.跳出了儒家思想窠臼D.主张废除中国君主制度34.针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针锋相对,提出的主张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经世致用C.天下为主君为客D.工商皆本35.王夫之认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王夫之的思想主要体现了A.商品经济下的人性萌动B.对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满C.外来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D.人欲对天理的空前冲击36.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个小题,第37题26分,第38题20分,共46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6-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6分)(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4分)(4)据材料三,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8分)-7-38.(20分)我国古代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儒学对其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
本文标题: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