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1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考试范围:必修1;考试时间:45分钟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填涂、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20小题,每小题3分,总计60分)1.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封建”的含义是A.封建制度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封建生产关系产生2.集中体现秦朝中央对地方集权的基本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皇帝制度D.三公九卿制3.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4.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A.雅典B.斯巴达C.罗马共和国D.东罗马帝国5.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是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B.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C.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D.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6.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巩固了国家政权C.否定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D.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7.最早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先进中国人是A.洪秀全B.洪仁玕C.林则徐D.康有为8.中华民国元年是指公元A.1912年B.1913年C.1914年D.1915年9.下列表述中,与五四运动无关的是A.形成“三罢”斗争局面B.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C.共产党起了组织领导作用D.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10.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包括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11.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12.如果人们参观“巴黎公社墙”、观赏“公社战士英勇就义”图,其感受应不包括A.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的特殊B.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C.当年阶级矛盾的激烈D.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难13.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14.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多党合作民主协商15.“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最初成功运用解决的问题分别是A.香港问题台湾问题B.台湾问题香港问题C.香港问题澳门问题D.台湾问题澳门问题16.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A.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B.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1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华盛顿会议B.亚非会议C.雅尔塔会议D.日内瓦会议18.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转折,但最终都能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矛盾冲突D.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逐渐消失19.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冷战”对峙的原因不包括3A.国家利益的冲突B.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C.美苏均势形成制衡D.北约和华约的形成20.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B.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C.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二、材料题(共2小题,总计40分)2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是哪些?(3分)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3分)(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3分)(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这次“远征”的胜利有何意义?(3分)(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3分)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3分)4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1图2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材料三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2000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请回答:(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幅图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6分)(2)材料一中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6分)(3)联系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5高一•历史答案1-20:BAAADCBACADACCBADADD21.(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3分)。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国民党败退台湾(3分)(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3分)(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3分)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的巨大动力(3分)(4)渡江战役;(3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3分)22.(1)香港特别行政区;(3分)澳门特别行政区(3分)(2)“一国两制”(3分)。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分)。(3)变化:由交往隔绝发展为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原因: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②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③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4分)
本文标题: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