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占”是观察的意思,“卜”是以火灼兽骨或龟壳。殷人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形成卜辞,这一现象说明A.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殷人大小事情都通过占卜决策,在结合所学商代所学,可知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故答案为C选项。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太绝对,A选项排除。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占卜属于迷信,与民主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2.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裔,五帝的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内直接传子,但也不过是再一个“大家”内——皇帝族内部选择首领而已,并没有什么超血缘的“公”,所谓“禅让”实为族内择子继承。禹传启只不过是把原先属于整个部族的果实摘到自己家族里去了。这表明A.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没有区别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C.禅让制已经具有明显的阶级性D.禅让制是依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禅让制是在部族内部选择首领,而王位世袭制则是在家族内部选首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根据材料2“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一个大家内.......选择首领而已”分析可知,禅让制并不能够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故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并不是在整个部落联盟中选贤任能,只是在黄帝族内选择,注重血缘关系,故选D。3.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D.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分封的诸侯国对周文化认同,故选C。材料只能说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因素,不能说明完全相同,排除A;分封制是对地方的间接控制,排除B;西周时期周天子并未建立君主专制,D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学生可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其他选项做出相应排除。4.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进行有效统治B.推翻商朝政权C.发展西周经济D.扩大周朝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有效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此时商朝政权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发展西周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扩大周朝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35.《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长治久安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联系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宗法制使“国”与“家”成为一个整体,家族内是长幼兄弟关系,政治上则与分封制相联系,是政治隶属关系,故选D。西周时期中国并未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周王是绝对的大宗,但并不是天下唯一大宗,排除B;宗法制使“国”与“家”关系紧密,C项说法错误,排除。6.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蒙恬奉命修筑了一条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这一“公路”是指A.长城B.直道C.灵渠D.五尺道【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被后人成为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不符合高速公路的要求,排除。五尺道是在南方,D选项排除。7.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的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子也有专门的称号。以上体现了4A.皇权至上B.皇帝独尊C.中央集权D.皇位世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皇帝制度。皇帝的衣食住行由专门的称呼规定,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子也有专门的称号,都体现了皇帝地位尊崇、至高无上,是皇帝独尊的表现,与皇权、和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A、C项;题干内容没有体现皇位世袭的内容,故排除D项。故选B。8.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西周卿大夫B.秦朝御史大夫C.西汉刺史D.明朝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负责监察的官职,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官职,故B正确;卿大夫是西周分封制下的较低级别的贵族,与监督无关,排除A;西汉刺史是监察地方的官职,不符合“较早”,排除C;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政机构,与监督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联系所学秦朝三公九卿之下三公的职责分析解答。9.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政治制度B.都加强了皇权C.都以血缘为纽带5D.都属于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中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材料中的“秦以后的郡县政治”的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二者都是地方的政治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盛行于西周时期,当时尚未出现皇帝制度,B选项排除;郡县制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C选项排除;官僚政治的显著标志是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由一定的任期,郡县制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体现的是贵族政治,D选项排除。10.“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虽然灭亡,但是秦所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却保存了下来,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经济领域,非政治领域,排除;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B、C。11.“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该材料中“上从其计”的结果是A.抚慰了异姓功臣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诸侯力量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分析】6【详解】本题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推恩分子弟”“实分其国”等,可知是要解决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异姓功臣的内容;B项错误,推恩令主要是解决的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C项错误,诸侯并未增多,列侯的数量增加,削弱了诸侯的力量。12.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1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帝师”是A.中书省长官B.宣政院长官C.理藩院长官D.枢密院驻藏长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佛教”、“领之于帝师”(“帝”是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等信息可知,“帝师”负责管理宗教事务。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7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为“帝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书省长官掌管中央行政,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部门;D选项错误,枢密院掌管军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三省长官地位巩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剧,排除D。15.“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应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的“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说明是一种选官制度,而且是以才能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应是科举制,C正确;郡县制是秦朝推行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8时期的中央制度,排除B;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排除D。1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人物与政治制度的结合,错误的是A.皇帝制度——秦始皇B.刺史制度——唐太宗C.内阁制度——明成祖D.军机处——雍正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刺史制度创设实行于汉武帝时期,不是唐太宗建立的,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A、C、D项结合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7.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相权威胁皇权C.国家统一的需要D.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主要和皇权专制有关,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A正确;相权威胁皇权是废除丞相的原因,B表述不完整;C、D与材料无关。18.明代的政治体制中,内阁不是相权的回归,而是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这一观点认为A.宰相没有实权B.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内阁地位提高D.皇帝权力受到制约9【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可知,内阁的地位有所提高,故C正确;明太祖废除了宰相,明代不再有宰相,A错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不是法定机构,B错误;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内阁不是相权的回归,而是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联系所学明朝内阁的职能、特点分析解答。19.雍正帝为了把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实行的措施是A.废除丞相B.实行“推恩令”C.实行行省制度D.设置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雍正帝为了加强专制实行的措施是设置了
本文标题: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