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解析:选C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性,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而是要注重对史料的研究,故B项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故D项错误。2.《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但20世纪以来出土的商朝遗迹中,发现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学者们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这说明历史事实的考辨()A.必须依赖第一手的出土文物B.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可以借助多角度的研究路径D.应该挖掘神话中的历史细节解析:选C题干反映出史学界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分析,复原了商王传递顺序,从而印证了《史记》内容的正确性,由此可知,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又一重要路径,故C项正确;A项“必须依赖”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2019·南京盐城一模)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且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但是题干却指出了当时郑2庄公在与周王的战争中,虽然取得优势,但是并未乘胜追击,这说明了周王的权威仍在,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符合。4.(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在周代,属于不同宗系、处于不同等级的人,按照尊卑亲疏关系的不同,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拥有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复杂而制度化的等级关系()A.实现周朝的中央集权B.强化国人的角色意识C.促进贵族内部的平等D.造成宗法制度的衰落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的“宗系”“尊卑亲疏”“不同的礼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等信息,可以判定为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强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份确定自己遵守的礼仪、义务,享有的权利,这强化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制度化的等级关系存在贵族内部,因而不能促进贵族内部的平等,故C项错误;题干描述的就是宗法制的影响,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制衰落,故D项错误。5.《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解析:选B晋昭侯元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世称桓叔。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后来桓叔的孙子晋武公讨伐晋国国君的都城,将晋国土地尽收为己有。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礼乐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本质上说明了分封制受到了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现象属于晋国统治阶级内部纷争,而不是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A、C两项错误;D项表述曲解了题干主旨。6.(2019·苏州期初调研)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解析:选C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分封,可以短期内维护皇权统治,而分封是以血缘为纽带,这说明了血缘政治影响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秦朝以后,基本废除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分封不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官制,解决的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7.秦灭六国后,作出了“尺土不封”的重大选择,但六国臣民却始终怀抱着“始皇帝3死而地分”的故国之思。起自草莽的刘邦集团,对以朝廷制御天下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不得不借重分封之法,用郡国并行之制。这反映出()A.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中央集权制度不适应国情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解析:选B材料显示,秦汉时期,贵族分封制仍有强大的惯性,说明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妥协的性质,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方实现大一统,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仅仅是短暂的曲折,故C项错误;材料中郡国并行制并非汉承秦制,D项排除。8.(2019·江苏原创模拟二)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的128人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9%,富豪占6%,平民占15.7%,贫民占8.4%。据此可知,汉朝察举制()A.依然是官僚贵族世袭制B.削弱了贵族身份世袭制C.大大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有效抑制地方豪强势力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时代,平民入仕的机会有所增加,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显示,官僚贵族子弟仍占察举的大多数,故C、D两项错误。9.(2019·苏州期初调研)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A依据题干中“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等信息,这表明唐代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即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唐代政府行政效率极大提高,故B项错误;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C项错误;题干指出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在上升,而不是决策权的扩大,故D项错误。10.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材料折射了()A.儒家思想兴起B.封建主义兴起C.君主专制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4解析:选C从君主对臣子批示文件中的语气变化,可知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唐朝的相对平等变为明清时期的主仆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兴起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唐朝本身就是封建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题干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11.(2019·苏锡常镇二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选B题干指出了唐朝初期对于重大的决策事项,中书省的各部门可以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共同附在奏章上,这种多人参与的决策,会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责是审核和执行,题干涉及的是决策,故A、D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可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12.(2019·南京、盐城二模)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解析:选D由材料中“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的信息,可知宋太祖不准及弟举人拜考官为恩师门,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特权利益,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相权问题,故B项错误;推进科举制度化不是宋太祖的主要意图,故C项错误。13.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选C由题干的“王者无外,天下一家”“不问东西南北之人”“惟材是择”可知,欧阳修主张科举制应该把选拔的标准统一,就是“惟材是择”,而不考虑地域、等级出身等,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公平主张,故D项错误。14.(2019·南京三模)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5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D.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解析:选A题干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形成了不同的权力中心,从而使得行政权力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导致皇权的行使,受到了行政运行机制的制约,故A项正确,D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民主政体的特征,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5.(2019·南京盐城一模)《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A.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B.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C.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D.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解析:选D题干中对清朝建立后内阁的变化历程作了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内阁由开始掌握票拟权到后来职权分任翰林院和军机处,内阁的职权越来越小,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说明了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内阁制在明成祖时期就已经设立,故A项错误;B项不合史实;题干反映的是军机处取得了内阁的部分职权,而不是取代了内阁,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4分)16.(2019·无锡一模)“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明)宋濂《元史》材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3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5分)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自封建变为郡县……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官僚政治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第三小问,从统治疆域辽阔的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问,据材料二中“一是……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的信息,可从机构地位、组织并存、相互关联等方面概括清代基层
本文标题:(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