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京津鲁琼)2020年高中政治复习 第5讲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2(含解析)(必修3)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标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学习目标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感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2.识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重点)3.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重点、难点)4.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3)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我国古代科技独领风骚(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试判断: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提示错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2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请思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吗?提示不是。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但我们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全部,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探究点一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议题:书画艺术独具特色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3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作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据记载,中国的造纸术比西方早1100~1200年。(1)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及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基本特征?(2)中华文学艺术有哪些特点?发挥了何种作用?(3)纸的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点?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正确理解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例1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4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其中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古诗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增加至72篇(首)。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古诗文的内容,是因为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学()①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②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④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学生的文化自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学的作用,符合题意;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古诗文的内容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无直接联系,②不选;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④观点错误。故选A。探究点二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议题:特色民居,展现中华民族魅力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也各有不同,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丽江古城纳西族的民居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1)我国各地民居各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2)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民居建筑与中华民居文化是什么关系?(3)各民族民居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1)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表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呈现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2)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居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5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侧重点原因表现区域性强调地域特色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受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滇黔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民族性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少数民族的语言、舞蹈、信仰等例2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主体形象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呈“火炬”造型,取名为“奔向未来”。吉祥物取名为“津娃”,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表明()①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③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吉祥物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说明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也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④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错误;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基础,③错误。故选D。民族语言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6大语系的130多种语言、10大汉语方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方言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它带有深刻的地域、族群烙印,凝结成一种乡愁。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耕教授指出:随着诸多语言资源尤其是濒危方言的不断消失,语言资源保护已引起包括联合国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国家关注支持的新热点。1.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如果方言消失,很多悠久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寄居的家园。保护方言有利于()①各地方言的交流、融合②发展地方特色文化③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④普及扩大方言使用范围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方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符合题意;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说明它属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保护方言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普及扩大方言使用范围与实际不符,④排除。故选C。2.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迥异,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①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不是统一的②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③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表明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故②③符合题意;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①错误;材料未体现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3.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我们要关注方言、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理由。答案(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方言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语言的发展演进历史,推动语言文化的发展繁荣。(2)方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关注方言、保护方言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3)中国方言体现了文化区域性的特点,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保护方言有利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71.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答案B解析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剪纸手艺属于这一范围,故B符合题意。源远流长
本文标题:(京津鲁琼)2020年高中政治复习 第5讲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2(含解析)(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