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七单元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开展“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中共-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能、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第1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①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②政治: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基本政策和总任务。(2)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召开时间及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②中心议题:筹建新中国。③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4)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人民民主政权。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初步确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施到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意义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4-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中共“八大”的探索(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领导者的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2)结果: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教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2)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④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3)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5-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加快步伐①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4)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探究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构建史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6-——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史料二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民法建设曲折发展,受“左”倾错误影响大。史料分两个时间段说明1954-1956年新中国民法建设起步较晚;1962-1964年民法建设因政治、经济原因中断。(2)史料二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法建设条件健全完善。史料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民法建设条件随经济发展不断完善;二是经济全球化推动民法完善。[试答]特点:民事法律建设起步晚;过程较为曲折,时有中断;新时期民法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影响因素:早期起步晚、曲折发展的原因为政治运动的干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后期完善的原因: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以唯物史观看待我国“新型民主政治”材料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7-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之间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涵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正式结束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C[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说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正式结束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人大而不是政协,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我国的政体而不是人大群众基础,故排除D项。]2.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7单元 新中国时期 第1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