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
1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A卷)一、选择题1.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儒家:“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以下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主张是: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答案】B【解析】从材料“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可以看出,儒家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A项是孟子的义利观,排除;B项是孔子“礼”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荀子的思想,强调民心的重要性,排除。2.有人评价百家争鸣:“周朝后期……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从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A项错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开始出现;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都认同”,排除。点睛: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3.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2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A.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C.促使君主“无为而治”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这有利于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排除。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材料重要信息,“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等,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君主的统治要符合天意,否则遭到惩罚”。4.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信息,排除BD。5.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答案】D3【解析】从材料“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生活目标”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必须对社会有实用,这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学习方法和功利思想,故BC项排除。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答案】A【解析】依据“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可知,该学者是从文化传统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的,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故A项正确;BCD项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需要掌握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的分析理解。7.“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A.康德B.苏格拉底C.智者学派D.伏尔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智者学派由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组成,反对智者学派的认为他们巧言善辩,称其为“诡辩学派”。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4间”。故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智者运动·智者学派思想8.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B.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C.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来看,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某种不敬神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在避免“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宗教改革,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冲突”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已经激化,排除D项。9.对下面两幅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图(a):教徒极力宣扬赎罪券的功效不足称道B.图(a):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C.图(b):建立完全不同于天主教徒的宗教信仰D.图(b):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答案】D【解析】图(a)反映的是天主教会的主张;图(b)反映的是路德教的主张。A、B两项符合图(b)的内容;5天主教徒和路德教都主张信仰上帝,C项本身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10.“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装置可以观察、实验、测量以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材料意在说明A.17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B.自然科学发展对启蒙运动有借鉴意义C.启蒙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可知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启蒙运动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答案为B。A项解释了材料的第一句话,对“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没有解释清楚,故A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启蒙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D错误。11.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A.李鸿章B.郑观应C.康有为D.孙中山【答案】A【解析】“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意指清政府没有看到列强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仅仅看到了其军事实力的强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洋务派的主张,故选A;BCD中的人物都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技术都先进,故不符合题意。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6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中的“强壮如牛”和“漂亮的拳击手套”的含义。12.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答案】B【解析】【详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材料认为“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等措施,证明该思想家主张培养贯通中西的通才,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B符合题意;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论及中西体用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C是主张全盘西化,是新文化运动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并非反对学习西方,故D不符合题意。1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答案】C【解析】【详解】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改革变法的先师,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故C符合题意;《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对孔子形象的重新改造,故A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维新派主张和平改良,故B不符合题意;康有为意在制造“托古改制”的根据,而非曲解,故D不符合题意。14.《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7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材料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地方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三个阶级四个派别的杰出代表的活动,体现出国人近代化探索,故C正确;而A项过于绝对;B项中的地方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没有起到这一作用;而D项中四者的共同的斗争对象是外国侵略者,而其中的洪秀全与孙中山又明确把矛头指向封建的清政府,斗争的方式有的是暴力革命,有的是变法革新。15.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中国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功后,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随后与107个国家建交,故C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90年代,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载人航天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朝朝多极化方面加速发展,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8故D不符合题意。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偕行”。《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
本文标题: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