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选修,含解析)
-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选修,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1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请将第1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签字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A.“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B.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D.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因此王国维先生作出这一论断是在于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故答案为C项。“封邦建国”制度是指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2-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这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C项错误。4.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3-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绥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打破了贵族特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D.实现了社会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自科举制设立以来,草野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他家的荣华富贵就止于他这代了,反映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特权,故B项正确;AC项属于科举制的作用,但并非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的表述明显错误,平民和贵族地位不可能平等,排除。【点睛】紧扣关键信息“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5.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①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②代行丞相职权,统率六部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④官吏众多,分工明确,行政效率较高A.①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具有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职能,与题意相符,故①正确。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材料“以平允庶政”和“断不至有权臣”体现出两者防止大臣专权,强化-4-君主专制,故③正确。材料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描述,两者都是对皇权的加强,并未体现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为知识点,考查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加强,本题从题型而言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6.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围绕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不同人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性质已经定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排除A。一般来说,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判断、总结和认识,而不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史料充足、准确的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7.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进行辩驳。李鸿章此举A.开始抛弃传统“蛮夷观”B.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C.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D.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血与火的教育下开始抛弃传统的“蛮夷观”,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两个时期李鸿章都用万国公法来辩驳日本,说明李鸿章是用近代外交法则维-5-护利权,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同治时期列强侵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故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相矛盾,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B。8.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A.B.C.-6-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特点的战役,结果取得了重大胜利,振奋了抗战胜利的信息,故C正确;淞沪会战地点是上海,不符合题意,排除A;台儿庄战役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B;徐州会战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并联系百团大战的地点和特点分析解答。9.史学家刘大年认为中国在反侵略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提出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这一著名论断。可作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①进步力量壮大②民族意识增强③国际地位提高④民族独立实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推动了进步力量壮大,故①正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争,有利于民族意识增强,故②正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有利于国际地位提高,故③正确;-7-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但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没有实现,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0.“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收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诉求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清朝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望,这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但“平等主义社会”具有空想性,可见《天朝田亩制度》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D项正确;平等主义的做法不可能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农民阶级而非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将矛头指向清王朝,排除C。11.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B.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C.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答案】D【解析】-8-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说明专制到民主转变的艰难性,故D正确;A不是从文明演进角度阐释;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等巨大变化,故B错误;C与材料内涵相反。12.“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A.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可知指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所以这一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正确;五四运动并未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是义和团运动,故B错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大革命,故C错误;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由材料“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可知指的是五四运动促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合约上签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3.遂川人民曾传出这样的民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首民谣可能流行于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9-依据题干“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反映的是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中共进行土地革命是在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没有土地革命,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
本文标题: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选修,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