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达标检测卷(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1-单元达标检测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解析: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末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A、B、D三项均是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不涉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所以都没有体现“质变”,故选C项。答案:C2.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解析:“食有劳而禄有功”,意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条件。答案:C3.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中推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的措施是()A.“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B.废除贵族特权C.整顿和发展军队D.“相地而衰征”解析:“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的好坏进行征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有利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这种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答案:D4.下图反映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是()-2-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解析:拥有自己可支配的土地是历代劳动者最普遍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思考,A项正确。答案:A5.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旧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解析:材料中提到让有劳有功之人获得食禄,征召四方之士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对士大夫群体的重视,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破坏,打击了传统的以世袭世禄制为主的旧贵族,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A6.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现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选A。答案:A7.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3-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解析:商鞅推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对普通士兵来说,爵位和田宅是最现实的东西,也是激励他们英勇作战的动力。答案:D8.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图中获得历史信息,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不符合史实。答案:D9.某地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如下图),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解析:解答本题,要对材料中的“铭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大良造鞅……为升”和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中的“皆明壹之”,证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答案:B10.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4-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解析: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都打破了依靠出身血缘即可掌握政治权力的贵族政治,故C正确。答案:C11.“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及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中社会习俗的变革。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户口数增加、人口增殖,便于征收更多的户口税。答案:C12.商鞅变法法令中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民努力耕织,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①正确;军功爵制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与材料无关,故②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故③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故④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13.(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解析:题干中的“人”对商鞅充满怨恨,原因在于商鞅变法触动了其根本利益,由此可判断出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答案:A14.《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5-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解析: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与题意相符。答案:D15.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解析: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前三项都是正确的。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所以,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6分)(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4分)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即历史地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6-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2)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译:阴云密布,小雨润如酥。雨浇公田,也惠及私田。)——《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龙于是劝谏太后并成功。(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新变化?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中的新变化,说明其实质和进步意义。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井田制,材料二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私田的出现,所以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的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制度变化的原因,可联系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等相关知识分析。第(2)问,新变化可以从材料中秦、赵、齐的现状总结得出。第(3)问,变化的实质和意义可联系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等相关知识回答。答案:(1)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3)实质: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意义: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7-——《战国策·秦策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指导思想”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作答。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达标检测卷(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