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讲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辛亥革命的过程1.同盟会的建立(1)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2)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3)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作用: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2.武昌起义(1)条件①思想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②组织条件:革命党人建立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积极进行宣传组织工作。③力量准备: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革命力量,武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摇篮。(2)经过: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成立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12日占领武汉三镇。(3)意义:推动了全国各地反清斗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成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2)内容: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被选举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4)意义:体现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3.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对亚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其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教材拓展]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1)背景①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②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③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2)内容①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④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②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③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素养提升·融会贯通]3►探究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史料一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史料二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思考](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的观点?(2)根据史料二,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解读](1)史料一第一句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功绩,第二句反映的是其局限性。(2)史料二一方面体现了小学教科书内容的变化,即由重儒到重共和,二是反映了教科书改革的目的,即提高民众素质。[试答](1)“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2)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4变革。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材料项目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与制定者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留学日本和有欧美经历的40人,40岁以下的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35岁以下的30人时间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主要内容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及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视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制度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实施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特点浓厚的法治色彩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上表为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表格中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分别从参与制定者、时间、主要内容、制度、实施和运行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有相近或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确定论题可以从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受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来说明。也可以从不同点,即二者的差异和差异的原因来确定论题。在确定论题后,要联系表格中的内容,结合史实,通过比较分析进行论证。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关系。论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制定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1787年宪法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5运迥异。示例二:论题: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差异分析。论证:参与制定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制定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定,后者因人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示例三:论题: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分析。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弱。前者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②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桂林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B[由材料“多次……沿用……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孙中山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进行革命活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残余思想,也非宣传革命思想,排除A、C两项;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可知“天运”纪年法并非正统,排除D项。]62.(2019·南通二模)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A.定都天京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B[材料反映的革命发生在武昌,推翻了清政府,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选B项;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排除A项;北伐战争从广州誓师北伐,排除C项;南昌起义是打响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3.(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A.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C.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赋予国务员副署权,体现的是对袁世凯权力的限制,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体现了责任内阁制,故选D项;A项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排除;B项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排除;C项体现的是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排除。]4.(2019·成都一模)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D[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辛亥革命之后,国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态,因而主张取缔星期制,故选D项;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项;星期制普遍推行与大众舆论无关,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口号第一阶段5月4日至6月3日北京学生集会、示威、游行、罢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二阶段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阶级罢工、罢市-(3)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二、三、四”归纳五四爱国运动一个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两个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大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四点精神:爱国、进步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4讲 辛亥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5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