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教程 专项篇 第5讲 非选择题题型突破练习
-1-非选择题题型突破-2-题型一背景、原因类[设问类型]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设问:如此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等。[答题模板]1.对于限定性设问,根据限定作答。理解原因的限定词时一般遵循下列规律:(1)关于区分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关于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①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②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2.对于宽泛性设问,如历史背景、原因、因素、依据等,可以从必要性、可能性方面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可以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以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备注:有时也把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列为与政治相并列的方面)(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思考。典例1(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答案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解析据材料的时间信息“清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典例2(2019·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解析由材料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200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由材料“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由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完善”等可得出,科技水平提高;由材料“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可得出投资大幅增加。-4-题型二内容、措施类[设问类型]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等。[答题模板]1.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明确答案来源。答案来源一般只有两个,一是材料,一是所学知识。(1)答案只来源于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的措施(或内容)。(2)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设问有: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的措施(或内容或过程);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的措施(或内容或过程)等。2.略读材料:一眼扫视一下开头、结尾、材料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找出与时间相关的信息,确定问题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理解材料。3.精读材料:根据设问去精读材料,找到和设问关系密切的词、句,并划出来,以备作答之用。在精读材料时注意开头、结尾的语句,这里往往是总论点。要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句子,还要注意其中的排比句,这有助于我们提取分论点。4.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根据材料作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要注意归纳概括。与教材有交集的,尽量用教材语言表述。(3)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取材料和所学与此问题相关的知识,表述时能用教材语言的,用教材语言,不能用教材语言的,一定要归纳概括。(4)在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这是所有非选择题作答时的注意点,以下不一一赘述)①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楚。②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③“按酬付劳”,根据每问的分值的多少,决定答多少,一般而言,一个要点1分或2分等。【特别提醒】内容、措施类在历年全国卷必考非选择题中考查较少,多见于选考非选择题。典例3(2016·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5-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答案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解析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题型三特点类[设问类型]特点就是人或事物与同类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历史特点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答题模板]1.历史事物特征的分析角度(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4)过程——在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中体现出的新特点。(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8)本质——事物本质属性体现出的特点。(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2.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角度(1)政治角度: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考虑。(2)经济角度: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6-(3)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3.历史人物特征的分析角度历史人物特征常从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思想主张与历史地位等角度分析。典例4(2019·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答案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解析根据材料中“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关税自主,可以自主制定关税政策,并且根据国家需要进行调整,关税税率灵活。题型四影响、意义类[设问类型]1.限定性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2.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答题模板]1.对于限定性影响的设问,根据限定方向回答。2.对于宽泛性影响的设问,可如下分析:(1)角度分析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②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7-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③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动机、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转化为对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影响转化为对日本的影响等。3.“意义类”的设问,则要注意下列几点:(1)对于限定性设问,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神。(2)如果设问无限定方向,则要多角度考虑。(3)“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主要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4)注意考虑方向和主体: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5)在一定程度上简单概括为:意义=性质+积极影响。典例5(2016·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影响。答案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解析根据材料“人口从清初的1.8亿……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以“;”分为三层,分别概括即可。典例6(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本文标题:(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教程 专项篇 第5讲 非选择题题型突破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5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