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7解放战争[学业达标]1.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答案C解析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部队还在大西南和大西北,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为内战争取准备时间,故选C项。2.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待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西安事变B.北平谈判C.政协会议D.重庆谈判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是重庆,可排除A、B两项。“倭寇投降”即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件大事为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重庆谈判,故选D项。3.1946年6月~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此阶段,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A.防御战B.游击战C.阵地战D.运动战答案D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当时敌强我弱,中共中央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的作战方式,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故选D项。4.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2-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B.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答案B解析从国民党的进攻方向来看,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由此可知应是中共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结合解放军歼敌地点来看,B项正确。5.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穿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举动()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③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④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故②错误。①③④都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故选C项。6.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战役胜利后,这支民工小车队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3-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挺进大别山答案B解析根据“胶东解放区”所在的区域可排除A、C两项;“战役胜利后,小车队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指的是解放战争的尾声,排除D项;联系所学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可知B项正确。7.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斯大林得知消息后,在他的台历上写下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红军长征的完成B.刘邓大军成功地挺进中原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949年1月”,此时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故选C项。8.1949年4月,陈毅作诗一首:“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淮海战役胜利,解放江北B.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C.平津战役胜利,北方解放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9年4月”“大江”“金陵”,可以判断B项正确。-4-9.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A.④①②③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③②①④答案D解析①是抗日战争时期,②是长征时期,③是指1927年秋收起义,④是解放战争时期,故答案为D项。[等级提升]10.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抗战胜利,民众渴望和平民主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D.全国规模的内战结束,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1946年”及所学可知,“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1946年初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组建新的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各阶级的共同愿望,故选C项。1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A.欺骗国内国际舆论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5-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法统”“根本大法”“政府基础”“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反动统治,C项正确。A项是表象,不是实质;从“不容变更……不容动摇”看,不是确立,且材料不仅有法统还有“军令”等,故B项说法不正确;D项材料没有反映。12.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作出该判断的背景是()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答案B解析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可知,毛泽东作出该判断是因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故选B项。13.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D.二战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答案B解析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加紧控制中国,A项表述错误;解放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扶蒋反共”,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迅速下降”;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由取消禁运到有限援助再到1949年的削弱援助均是取决于国民党实力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14.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在重庆举行谈判。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在北平举行谈判。下列关于这两次谈判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国民党始终占主动地位B.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C.都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6-D.中国共产党力争和平答案D解析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和平建国大计,中国国民党占主动地位。1949年蒋介石在元旦发表“求和”声明后,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4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和谈期间中国共产党占主动地位,A项错误。这两次谈判主要是在两党之间进行,B项错误。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北平和谈中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C项错误。中共参加两次和谈的目的都是力争和平,D项正确。1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答案B解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1927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展开。据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在1921年后呈上升状态,排除A、D两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民主革命力量遭受沉重打击,据此排除C项。综合上述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在曲折中不断向上发展,故B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7-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请回答:(1)“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是谁?战略决战有哪三大战役?(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得出什么教训?为此首先发动了什么武装起义?有何意义?(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各举一例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答案(1)序幕:挺进大别山。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2)起点事件:五四运动。教训:必须掌握武装力量。起义: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3)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但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总体来看,这三问都不难,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7 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5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