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从1955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由原来的主要实行指令性计划(包括面积、产量、增产措施和农事进度等)改为只下达收购计划。农庄的生产计划上报区执委会备案,如有出入,进行协商仍不通,最后决定权属于农庄。该措施的实施()A.表明苏联放弃计划经济体制B.表明苏联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表明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D.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继承者,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小的修补,并未突破该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仅是对农业政策的局部调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指令性计划……改为只下达收购计划”“农庄的生产计划上报区执委会备案,如有出入,进行协商仍不通,最后决定权属于农庄”可知,该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农庄的自主性,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2.(2019·陕西山阳中学月考)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农业上大规模种植玉米B.一味发展重工业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选D项。3.“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后苏联改革的掌握理解程度。根据“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判断出这位“后来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从而推断出“在经济战线”出现“最大失误”的执政者是勃列日涅夫,结合所学,1975年以后是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而其却无所作为,故选C项。4.(2019·广东茂名期中)2013年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意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改革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答案】B【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进行改革,使苏联的经济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苏联成为可以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保持了大国的荣耀,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故A项错误;苏联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匹敌而未全面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D项错误。5.1979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台工业管理体制,“建立长、中和短期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一举措()A.打破了传统的斯大林模式B.极大地调动企业自主性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D.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答案】C【解析】这一举措并未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也就没有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这一举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极大”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可知勃列日涅夫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价值,也认识到需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科技进步,故C项正确;这一举措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苏联国力的持续发展,并且苏联二战后就成了超级大国,故D项错误。6.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答案】D7.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3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以后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A、B、C三项中的改革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8.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答案】D【解析】离1990年最近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改革的失败令苏联经济趋于崩溃。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摘编自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摘编自《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答案】(1)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4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逐渐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任答三点即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