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1、熙宁四年(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陚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2、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3、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当时()A.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B.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C.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D.强干弱枝的集权思想4、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5、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6、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2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7、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疆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并——免役法8、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10、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胡虏”“匈奴”应该是()A.契丹人B.匈奴人C.党项人D.女真人11、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岳飞抗金,收复开封B.庆历新政,触犯既得利益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D.北宋灭亡,蒙古统一12、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3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革去其弊……又,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转运使,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续资治通鉴》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三帝(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续资治通鉴长编》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其措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4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在宋代,“士大夫”指文官集团(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表现之一是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故A项正确;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是魏晋时官制,排除B项;C项属财政制度,D项属军事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行政制度,故可排除。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A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错误。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北宋中期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当时,有诗描述道:“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而官府却“暴敛不暂息”。此时北宋的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故A项说法是错误的;B项起义频繁是造反的表现而非原因;C项兵力不足说法不符合事实,此时有冗兵现象。故此题选D项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5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王安石认为冗官冗兵只是末节问题而不是根本,故A项错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与题干设问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王安石认为导致国家贫困的原因,不是开支过多,而是生产过少,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和繁重的徭役,故C项正确;在王安石看来,战争费用和“岁币”只是开支,不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其中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B项正确。均田制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A。将兵法是“强兵”措施,与“理财”无关,排除C。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免役法并非是解决土地兼并而采取的措施,排除D。所以选B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由题干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所以应选B。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司马光的评价完全否定新法,是政治攻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法的负面影响,即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用人不善,导致青苗法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的苛政,C项正确。6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岳飞的历史贡献是抗击金军,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D项正确。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1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1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抗战派将领岳飞抗金,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故小明同学探究的主题应是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故选C项。13答案及解析:答案:1.藩镇割据问题。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巩固其统治地位。解析:14答案及解析: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72.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内容。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0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