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1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5.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6.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1.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答案A2.我国正逐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油电气价格改革等。下列对经济体制改革认识正确的是()①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有利于推动社会在解决非对抗性矛盾中向前发展④有利于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3.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下列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①作为生产关系的调整,简政放权能促进生产力发展②简政放权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③简政放权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④简政放权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4.“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开卷语。这一开卷语是为了强调()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结的答案B5.漫画《只流泪,不干事》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坚持对立统一观点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6.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社会氛围。这是基于()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③价值观能够直接将理念转化为全民自觉的行动④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①③3C.②④D.③④答案A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重难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图示:[提醒]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类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区别研究对象人类社会整个世界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考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017·全国卷Ⅲ·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4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②④符合题意:从“放”到“少放”或“不放”这种年俗的变化,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①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而是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③错:社会意识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易错练]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C[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①与题意不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②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说法歪曲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提醒]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并不是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双重性,其作用要具体分析。2.中国企业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苏文忠认为,中国企业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当世界一流企业的自信,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认识的依据是()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A[题干强调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A符合题意,入选;5C项表述绝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是双重的。][提醒](1)社会意识有科学、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认为社会意识都对社会起推动作用;(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模拟练]3.(2019·山东聊城模拟)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的施行,将为当代中国的民事实践构筑日趋完善的法律框架,护佑着每个人的未来。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这表明()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同步性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未必有同步性,①不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上层建筑的体现,不属于生产关系,材料没有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②不选;民法总则的施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这表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正确;民法总则的通过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它有益于社会发展,这表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正确。]4.(2019·河南济源质检)在“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为此,要加大网络提速降费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我国政府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②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表明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正确;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为此,作出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的政策变化,表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正确;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①错误;③强调了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不符合题意。]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重难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6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重难点(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提醒]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提醒]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考向一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1.(2016·全国卷Ⅰ·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
本文标题: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0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