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二年级下学期国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二年级下学期国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第一篇范文:二级国学教学总结二年级上册国学教学总结本学期选择《三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解读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我通过角色想象、情感体验等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精读中反复诵读,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字典以及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时初步养成了做批注的好习惯,会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三字经》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经文诵读恰恰把学生带入了传统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经文诵读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兴趣渐生,之乎者也,古训在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然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学习,心灵又得到洗礼和震撼,古人尚且学为先,精忠报国,孝当头。“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现代人更应学之,在学生琅琅“读经”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再现,人文精神的颂扬!浓郁的书香气息,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诗文的陶冶。“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这是我校长期坚持发展的方向,这必会更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以“经典”为教材,以“活动”为纽带,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们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茅箭区大川学校李益莲二0一六年一月十日第二篇范文:二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二年级国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成人。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大声地朗读。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简单道理,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让孩子们更系统的接受国学熏陶,强化素质,加强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四、课程开设的教学时间:每周开设1节课;其他利用学校课前准备、早读等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巩固。五、课程开设的教学原则: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篇。3、不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5、不拘泥形式,教无定法。人人可以是老师,处处可以为教室。6、不孤立地教学,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六、经典诗文教学方法:1、诵读法。其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默念……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想方法多听多念。教学中可以加强范读,以便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2、多媒体网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声、光等刺激,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3、活动学习法。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如集体演唱《弟子规》,配乐背诵,边诵经边做操等。七、保障措施:1、提高师生对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意义的认识。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情感体验,激发对中华经典的认同感、亲近感。2、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3、定期在班内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第三篇范文:国学小学二级下国学小学二年级下1、克勤无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撤豆》解释:能够勤劳不松懈。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解释: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3、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尚书·无逸》解释:他们的父母勤劳地耕种收获,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便安逸,便不恭。4、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滕文公下》解释:士大夫不做事情而吃白饭是不行的。5、不能耕而欲黍梁,不能织而喜采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解释:不会耕作而想要得到粮食,不会织布而喜欢彩色的衣服,没有做事情而想要得到功劳,没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事情。6、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7、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做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管子·八观》解释:人民不种粮食没有饭吃,粮食不靠土地不能生长,土地没有人民不能耕种,人民不花力气就得不到财富。财富的产生是出于使用劳力,劳力的产生是出于劳动着的身体。8、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左传·宣公十一年》1/3解释:没有德行,就只能勤劳;没有勤劳,如何能要求别人服从我?9、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鲁语下》解释:民众通过劳动懂得思考,思考就能产生善良的心态.1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张衡《应闲》解释: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倘不积极地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或成就呢?1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清·朱用纯《朱子家训》解释: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屋内屋外都需要整洁。12、弟子规.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解释:同样是人,品行却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重他,他们说话不会扭曲事实,也不会故意讨好别人。能够亲近仁者,对自己有莫大好处,品德会一天天进步,过错会一天天减少。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害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就会做错许多事。13、弟子规.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2/3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解释: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解释: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唐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3/3第四篇范文:国学小学二级下国学经典之第三章勤劳动1、克勤无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撤豆》解释:能够勤劳不松懈。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解释: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3、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尚书·无逸》解释:他们的父母勤劳地耕种收获,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便安逸,便不恭。4、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滕文公下》解释:士大夫不做事情而吃白饭是不行的。5、不能耕而欲黍梁,不能织而喜采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解释:不会耕作而想要得到粮食,不会织布而喜欢彩色的衣服,没有做事情而想要得到功劳,没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事情。6、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7、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做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管子·八观》解释:人民不种粮食没有饭吃,粮食不靠土地不能生长,土地没有人民不能耕种,人民不花力气就得不到财富。财富的产生是出于使用劳力,劳力的产生是出于劳动着的身体。8、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左传·宣公十一年》解释:没有德行,就只能勤劳;没有勤劳,如何能要求别人服从我?9、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鲁语下》解释:民众通过劳动懂得思考,思考就能产生善良的心态.1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张衡《应闲》解释: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倘不积极地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或成就呢?1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清·朱用纯《朱子家训》解释: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屋内屋外都需要整洁。12、弟子规.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解释:同样是人,品行却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重他,他们说话不会扭曲事实,也不会故意讨好别人。能够亲近仁者,对自己有莫大好处,品德会一天天进步,过错会一天天减少。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害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就会做错许多事。13、弟子规.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
本文标题:二年级下学期国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3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