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课标Ⅰ)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多维细目表考题考查内容年份卷别题号设分题型选篇及作者体裁题材考点考查能力难度素养要求(高考方向)2019课标全国Ⅰ14/153分/6分选择题/简答题《题许道宁画》(陈与义)宋诗题画抒情诗综合考点/考点2鉴赏评价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课标全国Ⅱ14/153分/6分选择题/简答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唐诗投赠言志诗综合考点/考点1鉴赏评价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课标全国Ⅲ14/153分/6分选择题/简答题/《插田歌》(刘禹锡)唐诗田园抒情诗综合考点/考点1鉴赏评价中审美鉴赏与创造2018课标全国Ⅰ14/153分/6分选择题/简答题《野歌》(李贺)唐诗即事抒情诗综合考点/考点1鉴赏评价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课标全国Ⅱ14/153分/6分选择题/简答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宋诗咏物言志诗综合考点/考点1鉴赏评价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课标全国Ⅲ14/153分/6分选择题/简答题《精卫词》(王建)唐诗咏史怀古诗综合考点/考点2鉴赏评价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总计综合考点考点1考点2平均分值3分6分6分占比2%4%4%考频6题/6卷4题/6卷2题/6卷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命题规律与趋势01考查内容1.从体裁来看,全部为诗。2.从题材来看,涉及题画抒怀、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等。3.从作品的时代来看,全部为唐宋时期的作品。02考频赋分1.从题型来看,2016年及以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2.从2017年开始,题型改为主客观结合型,2018年将客观题改为四选一,总分值降为9分。03命题特点从问题设计上来看,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1.“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2.“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3.“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04命题趋势1.从选材的朝代来说,2019年课标全国卷Ⅰ考查宋诗;卷Ⅱ、卷Ⅲ考查唐诗;2018年课标全国卷Ⅰ、卷Ⅲ考查唐诗,卷Ⅱ考查宋诗。整体来看,近年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主要是唐宋诗歌,这是由唐宋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2.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3.从作家作品来说,课标全国卷既有王建、杜荀鹤、陈与义这样的非名家,也不刻意回避刘禹锡、李贺、陆游这样的名家。但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都符合浅易原则,并且绝大多数是考生所不熟悉的。4.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歌,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歌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5.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如2018年课标全国卷Ⅰ第14题C项“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课标全国卷Ⅲ第14题D项“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92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196清单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可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但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王昌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的形象。2.诗人形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情系黎庶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3.景物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4.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进行审美评价的依据。5.意境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意境和意象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座建筑的砖石。6.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1)比兴手法如《氓》第3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4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2)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3)烘托渲染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4)对比衬托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清单二诗歌常用意象解析 一、树木花草类1.松柏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93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2.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与君子的品德相符。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4.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只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5.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了出来。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6.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如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7.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如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8.红叶传情之物。范摅《云溪友议》载: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9.黄叶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是凋零或美人迟暮之
本文标题:(课标Ⅰ)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3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