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6页,33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2.选择题的答案请用2B铅笔以正确的填涂方式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答题栏内,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合计60分。每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夏商周三代时,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时两者逐渐合而为一。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地域界限的打破B.贫富差距的缩小C.等级结构的改变D.宗族意识的消除2.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3.春秋末期始置“郡”,至战国已普及于各诸侯国,如:赵国“北破林胡、楼烦,……而置云中、雁门等郡”;燕国置“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表明战国时期的“郡”A.仅存在于北方的诸侯国B.具有封建军事割据性质C.具有拱卫边境的国防意义D.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管理4.“欲天下之治,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这段话反映了贾谊的治国观点是A.再次实行分封制B.夺取王侯的爵位C.削弱和分散王国实力D.剥夺王国的权利和封地5.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政治-2-较为清明时期的出现,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A.都是大一统,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B.统治者都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社会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C.与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和亲政策D.都进行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6.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7.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A.民主政治渐趋成熟B.人文主义勃兴C.公民参政热情高涨D.城邦利益至上8.梭伦制定了一项法律,把公民的注意力转向工艺,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此规定的根源是基于雅典A.工商业较为发达B.特殊自然地理环境C.民主政治的确立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9.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为治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这主要因为当时的罗马A.受希腊文化影响小B.仍然处于奴隶社会C.大肆对外侵略扩张D.更崇尚权威和秩序10.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D.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11.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但他们的国家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故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这表明西塞罗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认为全体公民掌握权力是不合理的C.提出并捍卫了自然法精神D.非常推崇雅典人的民主政治12.英国1882年制定关于议会议事程序《普通规程》: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3-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表明英国A.政治民主化的退化B.内阁掌握立法权C.行政权力的上升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3.“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材料中通过的宪法是指美国的A.《权利法案》B.1787年宪法C.1871年宪法D.1875年宪法14.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并没有严重地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A.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存在缺陷B.君主立宪制的弊端较严重C.资产阶级宪法的确立未能保障民主D.封建君主对民主加以抵制15.1820年,美国国会通过《密苏里协定》,其中规定,在北纬36度以南容许奴隶制扩展,以北禁止奴隶制存在。思考特原是密苏里州的奴隶,后被主人带到位于自由州的斯奈林堡居住几年。1857年,他根据《密苏里协定》请求最高法院核准自由人身份。最高法院判决:“过去的奴隶无论在美国任何地方居住,都是他主人的财产”。此事激起了人民群众极大的愤怒。这一判决说明了A.思考特无法成为自由人B.最高法院与国会有矛盾C.奴隶制的影响根深蒂固D.人民拥护《密苏里协定》16.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A.议会都拥有立法权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C.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17.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示完全正确的是战争名称时间战争影响A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圆明园遭到破坏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商埠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列强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AB.BC.CD.D18.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4-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19.五四运动的勃兴使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这说明五四运动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C.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20.1925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A.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C.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D.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2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据此可知,这些官员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2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曾指出:中国西部的偏远乡村一直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抗战爆发后,社会动员深入到基层,使百姓开阔了眼界,妇女的地位得以提高。据此,荣维木主要强调A.抗日战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B.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C.抗战使中国农村结构发生剧变D.西部乡村成为日军侵华的重点23.“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是A.太原会战B.枣宜会战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24.《王正廷自传:顾往观来》中自述了作为外交主管,与美国缔结新关税条约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法律条文的背景及其过程。据此推断王正廷当时供职于A.晚清政府B.北洋政府C.民国政府D.伪满政府25.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5-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确立26.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素是A.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B.同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C.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D.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27.(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公职人员都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人员;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说明巴黎公社A.完全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形式B.具有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性C.致力于国家政权机构的精简化D.注重政权管理者的自我监督28.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在德国重新畅销。《共产党宣言》再次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B.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29.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A.构想正式提出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C.有了法律依据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30.邓小平曾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A.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B.在解决澳门问题上首次得到成功运用C.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D.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模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合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6-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二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2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4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
本文标题: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4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