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2.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是周朝的革命,打破皇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礼乐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部落体制下,各部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2-统治,从而“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为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禅让制终结于夏朝,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时配合分封制实施制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3.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缴纳贡赋【答案】C【解析】【详解】“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故选C;材料“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并非朝觐述职,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镇守疆土和缴纳贡赋,排除BD。4.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维系周王朝的统治B.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C.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D.是一种行政制度的创新【答案】B【解析】【详解】“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信息说明人民只爱家不知道爱国,体现出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显然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B正确;材料的信息显示分封制不利于西周的统治,A错误;材料中体现出人民只爱家不知道爱国,不能形成统一的文化,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分封制是一种行政制度的创新,D错误。5.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3-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井田制D.礼乐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中的“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等信息来看,材料反映的是父系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礼乐制,排除A、D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制度,排除C项。【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6.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指的是分封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正确的是B项;A项中家天下从夏朝开始,C项中的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4-期出现的;D项中的“分邦建国”不符合题意。7.《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政务繁忙C.世袭传承D.皇帝独裁【答案】D【解析】【详解】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联系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帝独揽大权,D正确;材料中“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而非朝议裁决,A排除;政务繁忙只是材料的表象,而非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B排除;C无法从材料体现,排除。8.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外,还得对中央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看其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那么,这位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材料“对中央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看其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体现出监察的功能,B正确;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事,A错误;太尉负责军事,秦始皇从来没设置过,C错误;郡守属于地方一级行政长官,不对中央官员进行暗访、调查,D错误。【点睛】秦朝的三公主要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注意区分清楚三者的职责范围。9.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5-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10.《国史100讲》中说:“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主要说明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C.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D.出现内外朝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不是官吏选拔制度;故A项错误;消除地方分裂割据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时期中枢机构变化。点睛: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秦朝通过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6-制。4.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和管辖边疆地区,排除BC。D项削弱地方割据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排除。所以选A12.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A.内朝权力上升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C.决策权集中D.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由汉武帝建立中朝,逐渐成为汉武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后三省六部制下的政事堂,到玄宗设中书门下负责决策,决策权由开始的分散到逐渐的集中。故C项正确;内朝又称为中朝,始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时以尚书台为首的中朝权力空前膨胀,至唐代已经不分内外朝。故A项错误;分权制约体制是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体制,该项与题意不符。-7-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是行政机构运作的评价标准,并非是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3.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中可知,这个机构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能,根据所学知识,这机构是门下省。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A.科举制B.察举制C.征召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推行科举制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科举制而非察举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征召制更靠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服的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体现了相权的制衡性-8-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材料“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可知“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故选A;“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相权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不是削弱,故B错误;C项与“宰相一致原则”不符,且唐代实行群相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C错误;“达成一致意见”的决策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D错误。1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道,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种现象表明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B.君权至上出现问题C.中央集权遭到破坏D.内阁权力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内阁是辅助皇帝的侍从机构,服从于皇权,从皇帝30年不上朝,更能说明皇权的强化,万历皇帝的近30年不上朝则表明君权至上带来了问题,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制约君权,材料现象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受司礼监节制,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联系所学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分析解答。17.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
本文标题: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7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