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7讲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一、选择题1.(2020·衢州高三质检)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发掘秦始皇陵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②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③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④只有技术上成熟才能对文物开掘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③解析:选D。考古可以对历史文献的真实性进行证明,但不是所有的历史文献都需要考古的证明,故①错误;考古首先要考虑其对文物的保护,而不是一味追求其经济利益,故②正确;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故③正确;无论技术成熟与否,如果没有以保护为目的,不需要开掘,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2.(2020·金丽衢十二校模拟)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解析:选C。材料不能说明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故B项错误;据材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和“史学便是史料学”可知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故D项错误。3.(2020·嘉兴基础测试)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材料中,最无可辩驳的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是()A.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B.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C.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2D.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解析:选C。史料的种类很多,但研读史料最关键的就在于真实性,原始史料也被称为第一手史料,说服力最强,中国人民控诉日本侵华的言论,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过于偏激,故A项错误;日本是战争的发起者,其美化战争的行为歪曲了历史,最不具有说服力,故B项错误;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录属于原始史料,真实揭露了日本侵华并犯下滔天罪行,故C项正确;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属于主观材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有失真实,故D项错误。4.(2020·台州质量评估)近日,普林斯顿大学首次将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独立成册发行,其内容在西方引起不小的震动。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引起广泛关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日记是个人的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B.日记是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可信C.日记和其他史料一样,都需要进行甄别D.日记属于无意史料,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记是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不是事后的追忆,属于文字史料,排除A。日记是一手史料,是考订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的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日记不一定比二手史料更可信,排除B。日记是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日记中谈及的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一样,都需要进行甄别,才能明确其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有些个人日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真实性需要甄别,排除D项。5.(2020·绍兴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初版《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强拥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则认为,“太祖”制造了契丹南下的假情报,利用率军出征之际授意将士黄袍加身。下列对此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真相需得到考古学的证明才可弄清B.重修的《太祖实录》因史官无所隐晦故其记载真实可信C.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性质是为彰显政权的合法性D.史书记载没有客观公正可言,对史书记载应持怀疑态度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古代历史研究的认识。从材料中可知,陈桥兵变在宋初就众说纷纭,宋太宗要求重修《太祖实录》,虽然强调“善恶必书,无所隐晦”,但和今人的研究对照,可说明重修《太祖实录》并非真实可信,最大可能是为了平息猜疑,彰显政权的合法性,故C表述最合理。36.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①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②指出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③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④说明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材料中并未体现史学理论的影响,而是不同统治者的不同态度,故①错误;依据材料“清初、顺治朝、康熙朝和乾隆朝”对摄政王多尔衮的态度不一致可知,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故②正确;材料中也并未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故③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多尔衮的不同态度,可知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7.司马迁虽然以人物为中心研究历史,但已意识到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总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他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史宏旨,使他的《史记》成为千古传颂的一座史学丰碑。这说明()A.史学家的生活阅历是其进行历史移情的基础B.史著多样化的写法往往决定其能否流传久远C.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激发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D.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受自我意识的牵制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学家对于他的研究对象自身具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的制约性或规律性的意识越强,他对历史运动的深层内涵的洞察就可能越加深刻,从而激发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和历史使命感,C项正确。8.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珅、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解析:选D。题干强调结合时代背景,并没有否认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标准,故A项错误;题干并没有说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表明,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精确的认识历史人物,并没有说不该有定论,故C项错误;强调时代背景,必然导致评价多样性,故D项正确。49.(2020·桐乡模拟)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解析:选C。从材料“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可知,题目强调的是历史共识需要具有批判思想,故选C项。A、B两项均与题意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均排除。10.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B.社会群体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现代化的角度解析:选B。著作强调的是变迁中的人,而不是变迁,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集团都属于社会群体,故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思潮”无关,故C项错误;现代化指采用新式机器生产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11.(2020·杭州模拟)著名的宋史专家邓小南教授经常会提醒学生在面对学界的新观点时,要思考:新研究为什么会得出新的认识,是因为有新材料,还是因为有新的思考视角。近年来,我国历史研究开始了“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眼光向下”指历史研究中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以下关于“眼光向下”这一视角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弥补了书面文献多限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缺陷B.利于摆脱精英主义的思维窠臼C.打破了过去“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D.流于关注细微琐事,没有深刻意义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学术界新的研究视角“眼光向下”这一史学方法的认识。“眼光向下”是指历史研究的视角关注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不是拘泥于细微琐事,故D错误,符合题意;“眼光向下”可以弥补书面文献关注重大事件,关注精英群体的缺陷,从而提供新的研究模式,故A、B、C三项正确。1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5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解析:选C。“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说明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反对单一的价值判断,强调多角度的认识和考察历史,故C项正确;材料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的主次原因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无关,故A、B、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流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材料二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1)根据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何变化?(2)根据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解析:(1)提取材料一信息: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普通事件,民国——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说明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入,地位逐步提升。(2)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信息:“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可见主要以革命史观为史学研究思想。第二小问,从这种史观出发,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方面。答案:(1)变化:由“普通事件”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历史地位逐步提升。(2)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及商品倾销市场等。14.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6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50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 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 第47讲 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0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