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与方向
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与方向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关键词:教育改革,方向和目标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与方向本文简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发展成为引领其他发展的动力。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目前在校学生的总规模达到近四千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我国快速实现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与方向本文内容: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发展成为引领其他发展的动力。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目前在校学生的总规模达到近四千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我国快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但这种以外延式发展模式为主的规模扩张已经带来了诸如资源高度紧张、动力严重不足以及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大而不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的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方面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变,另一方面其本身也要从规模、速度的发展向质量的提高转型。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一、现行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一)大学本科教育教书育人属性严重弱化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人说现在本科教育的人才质量比不上上世纪末的高中生,现在的硕士博士比不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本科生。学生的整体学历上去了,但是个人与之匹配的能力水平却没有同步跟上去。上述说法固然有些偏激,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等教育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这里可能要从教育的本质去探究,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育人为其本质属性。在如今经济高速运转、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教育出现了商业化、急功近利的现象,教书育人没有真正体现其本应有的价值。首先,大学生阶段,正是人一生中思想最活跃的阶段,也是个人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逐步成熟的阶段。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个人独立生活能力,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提升自己。而实际中,学生得到的是各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应急式的技术培训,大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渴望,麻木地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严重降低。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辅导,在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注定不可能很好地承担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使命。其次,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扩建,各个学校面对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如果学校的决策层考虑不周,处理不及时,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有人问:过去的教师和现在的教师有何不同?回答就是:过去的教师很敬业,现在的某些教师不务正业!现在有很多教师,或者公开,或者私下经营开办公司或培训机构,一门心思挣钱哪里还会有动力和精力花在教育学生身上!教师的心思不在“教”,学生的心思不在“学”,这样的大学教育还具有何种意义,更何谈为国。(二)大学本科教育“重研轻教”现象越来越严重总所周知,大学有三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教学、科研和服务。大学教师为了晋升自己的职称,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写论文、弄课题、报项目、改材料等上面,而没有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上,忽视了教学的本真。大学最基本的精神,最基本的学术建设都要依托在教学上,依托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学校和教师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对教学的投入有限,对教学工作的忽视,这样的大学本科教学效果令人堪忧。随着高等院校的定位发展和职称评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重研轻教”的现象有望逐步改善。二、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势必无法做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并进而影响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可见,“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的旨在缩小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差距。如何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关系到我国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对提高国家的教育科研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坚持把“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院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符合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与当今世界先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一致。高等教育崛起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如今在更宽更广的改革大浪潮新形势下,“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稳步增长,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机也是关键时期,给高等教育的提升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更新发展动力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区别。外延式发展强调投入,实现规模和速度的发展,而内涵式发展强调改革,达到高水平的质量发展。其次,“双一流”建设是在原有高等教育基础上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改革永远召唤教育的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一流学科管理制度是必要条件。因此,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参与制度,将政府、社会群体、大学以及学院各建设主体协调组织,各司其职,专注于学科建设。积极优化办学设置,合理配置学科发展资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办学资源竞争机制。同时,积极完善和推进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和认识制度改革,给“双一流”建设的供给对象、供给方式以及供给管理等层面制定具体的供给政策,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供有效的更新发展新动力。(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双一流”建设的主旨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各专业领域高水平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有效支撑,与高水平的科研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点对于“双一流”建设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直接关系到其实施成效。(三)注重区域特色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区域位置受限、办学条件软硬件不足、师资队伍科研实力不强等问题,所以在区域内建设“一流”学科,实行“特色化”发展是一条可行之路。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不在多而全,而在于细而精。区域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实际区域经济特点,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定位,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地理优势或经济优势的特色学科和优质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特色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优化大学布局,引导大学特色办校、特色立校、特色兴校,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3]。结语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突出学科的建设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满足我国国家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中国特色发展的需求。我国在进行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协调统筹发展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参考文献:[1]庞青山,曾山金.大学学科制度内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4):16.[2]付海兰,毛丽娅.“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位和进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11-14.[3]孔建益,杨军.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发展战略[J].中国冶金教育,2008(2):1-4.作者:崔艳玲嵇建波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与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2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