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逐点突破多种类型材料的分析一、语境提示默写类自从开设了《〈论语〉选读》课以后,有关《论语》的考试自在情理之中了,这部分需要积累记忆,尤其要注意对考试大纲规定背诵的部分的掌握。2013年浙江卷出现了与《论语》相关的情景默写,作答需联系材料中的“箪食瓢饮”“衣敝缊袍”,并结合《君子之风》一章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句意。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两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朱熹《与范直阁书》)思路导引:解析:本题考查对《与范直阁书》和《论语》语句的理解能力,该题还涉及背诵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与范直阁书》中所选语句的内涵,扣住“忠恕”和“推己及人”,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即可。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中前一句是说人应宽恕待人,后一句是说人应仁爱豁达,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实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出发点。这是一种平等待人,对人表示尊重,表示关心和帮助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参省自我,知明而行无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如果都能做到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则会和谐很多。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忠恕的理解就在于尽自己之心为忠,以己推人为恕,这是比较合时宜的。二、语言概括理解类《论语》里许多言语慢慢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形成了成语。有些就属于《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考查的范围,这类考查以识记为主。还有一些词语,在《论语》中有特定的含义,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正确理解。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2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思路导引: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和“患得之”的理解。由“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可得“患得患失”,由“无所不至”直接提取成语即可。对于“患得之”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一般要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自己的理由进行分析。答案:(1)患得患失无所不至(2)认同。前文是“未得”,这里应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或:不认同。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即唯恐不得。又或:不认同。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害怕得到,因为“鄙夫”害怕承担责任,所以未得患得。(言之成理即可)孔子说:“可以和一个庸俗浅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三、话语分析评价类此类题目以《论语》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考生进行评析。分单篇材料评析和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一)单篇《论语》材料评析3.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1)~(2)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思路导引:3解析:(1)题考查“礼”与“仁”的关系,需要结合语句进行理解分析;(2)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对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的原因,可以由子夏的所作所为来进行分析。答案:(1)人如果不仁德,怎么实行礼呢?人如果不仁德,怎么运用乐呢?礼能位于仁义之后吗?即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2)孔子以绘画作比,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涉及的,子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诗》了。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窝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子夏说:“那么礼在其后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这样可以与你谈论《诗》了。”(二)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包括非十篇课文和非《论语》语录的内容,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考生从题目指定的角度进行评析。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2)题。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含意基本相同,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思路导引:解析:(1)题考查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体现了什么相同的思想,需要结合语句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概括;(2)题考查对孔子两句话的理解,需结合两句话来进行分析,要有观点,有自己的看法。答案:(1)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4(2)不矛盾,这两者所表达的内容不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说儒家出世入世的矛盾和对于世事的豁达变通。“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要恢复周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现孔子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因为人世间的很多事都是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后得到的。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你)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孔子对颜渊说:“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啊!”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的、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四、话题分析评价类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考生进行评析。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思路导引:解析:题目引用孔子交往观的一些语录,提出“孔子的这种交往观”这一话题,考查对这一话题的看法,答题先要有观点,有自己的看法,还要结合现实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答案:①我赞成孔子的交往观。②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③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好交往对象,适中交往。孔子说:“君子团结但是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但是不团结。”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五、文学欣赏式评析类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分析人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理念,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或表达时的情态、心理。6.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完成(1)~(2)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5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个词概括。(2)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简要评论。思路导引:解析:(1)题要答出与“愤慨”及“无奈”相近的意思。(2)题要答出“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恪守原则”等相似精神,并且要有较准确的评论,必须有适当的赏析式的评价。答案:(1)愤慨(担忧)、无奈(2)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习。(或者:这样做虽然精神可嘉,但其实是孔子做法迂腐,于事无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给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重难突破文化经典解题策略一、语境提示默写类、语言概括理解类解题策略1.解答分析对《论语》的复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要顺利完成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读懂材料。2.备考策略该背的名句及章节必须背出,消灭书写中的错别字;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将十个章节必学课内容烂熟于心,掌握吃透《论语》十篇涉及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文句,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二、话语分析评价类、话题分析评价类、文学欣赏式6评析类解题策略1.构思:此语录出自哪一课——这一课的特色——这一课论述的主题——此语录论述的内容及理念——此语录论述主题的角度——最后整合答题关键词(有了关键词就有了答题语言)2.答题要点:(1)扣住话题,把握角度,读懂所给材料的含意。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观点或儒家观点。(2)有层次地评析、论述。常用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当时看……从现在看……/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但是……即使在今天还有……/从语言内容上看……从精神内涵上看……/首先……其次……再次……等等。(3)辩证分析:对材料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结合时代和现状(可以是社会的现状,也可以是考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辩证地思考其价值和意义。(4)注意从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中华文化的精义层面加以认识。相关链接传统文化经典梳理孔子的六大主张一、以“礼”“仁”为总则和核心的“德政”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谓仁者,即“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为政首先需要繁庶人口,改善民生;然后施以教化,增强国力,他承认对人欲的合理满足是“求仁”的前提。孔子认为执政者要“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尊重百姓的劳动,不浪费财物。让百姓不失农时,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能以“仁者”之心理国,以“仁爱之心”教化人民。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孔子主张恢复“礼”。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他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不仁”视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对失序之国,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正其位次。孔子劝人“克己复礼”,把“复礼”看成是“归仁”的重要前提。孔子认为君好礼则民亦好礼,人人以礼让为先,则国必治。二、为君正、为臣忠、为民信的“治世”追求孔子认为为政者首先要有正气。“正”是为政的首要前提,为国者心端行正,严于律己,百姓会争相效行,不令得治。为臣要“尽忠”,尽职尽责,奉公守法。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7为臣还应恪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认为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认为人而无信,就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2 技法突破教学案 苏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4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