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3课李凭箜篌引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B.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指弹奏的时间C.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D.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答案】D(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B.《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吟”“行”“引”都是古文体名。C.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照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D.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则为豪放派的代表。【答案】A(白居易应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45年光阴流转,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已随着那逝水年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这首低回婉转的《樱桃时节》,穿越了漫长时光,依然打动人心。B.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守卫了我们的家园,铸就了民族的魂魄,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并引领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胜利。C.一些西方人认为,“国强必霸”是普适的历史逻辑,他们一直有一种担心:中国不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威胁最大的。D.学会在一个感情上彼此牵绊,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相距甚远的庞大集体中磨砺韧性和从容,是每一个“返乡书写者”应该具有的品质。【答案】A(B.不合逻辑,“引领了”不当,应删去“了”。C.语序不当,应为“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威胁”。D.搭配不当,“磨砺”跟“韧性、从容”搭配不当,应将“磨砺”改为“保持”)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李凭箜篌引》,完成后面的题。-2-4.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答案】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4.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乐音的清脆,“凤凰叫”写乐音的和缓,“芙蓉泣露”摹写乐声的惨淡,“香兰笑”显示乐声的清丽,有形神兼备之妙。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咏怀二首(其一)[唐]李贺长卿①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②,金泥③泰山顶。【注】①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118年,被免官,闲居茂陵。②一简书:指司马相如的遗作《封禅书》,后被汉武帝封禅泰山所用。③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书》。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句直接入题,交代了司马相如闲居茂陵这一历史史实,为下面写景、叙事张本。B.第二句写绿草茂盛,挂满井边石栏,勾勒出一幅荒芜、萧条的画面,意在表现司马相如居住环境之恶劣。C.第三句采用白描手法,普普通通一个“看”字,蕴含无限深情,描绘出司马相如对妻子的一往情深。D.第四句承接上句“看”字而来,描绘了一幅春风轻拂、佳人鬓发飘飘的唯美画面,不禁令人陶然心醉。【答案】B(“意在表现司马相如居住环境之恶劣”理解有误,重在表现一种清幽雅洁的环境氛围)7.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答案】①颈联采用比喻手法,写司马相如像残断的草梗被梁王和武帝弃置不用,寄寓了诗人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②尾联采用对比手法,仅留的“一简书”与其泰山顶封禅-3-被奉为至宝对比鲜明,表现了司马相如的过人之才,隐含了诗人对他未尽其才的遗憾。③颈、尾两联再行对比,彰显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与死后的表面荣耀,诗人的怨愤之情油然而生。四、语言表达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而且影响着人类的活动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3课 李凭箜篌引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4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