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习目的和要求: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折。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3.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4.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本章的重点、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1.背景2.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7年2月7日,华国锋批准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公开发表“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中共第十届三中全国会场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上海南京路出现呼唤邓小平复出的标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意义: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邓小平手迹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报告为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1.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2.全会作出了把当前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3.全会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审查并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大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重新确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1980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1982年底全国的平反工作基本结束,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和纠正。二、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一)平反冤假错案(二)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提出背景:少数人利用拨乱反正时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对党曾经的错误加以夸大和渲染,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思想、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2.时间: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中,对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三)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1.时间: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②《决议》科学地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①《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2.决议的主要内容:④《决议》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③《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3.决议的意义:《决议》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体现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和远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的能力。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左”倾错误影响。方针的提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三、改革开放的起步(一)国民经济的调整(二)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农民温饱问题尚待解决。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对天盟誓立下的实现包干到户的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产到户后农民喜获丰收媒体关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安徽农民1979年1月11日,中央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的彩车上打出“联产承包好”“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0年,四川广汉率先摘掉了挂了22年的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换上了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探索。对外开放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980年3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积极发展中日、中美关系,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福田赳夫在东京欢迎邓小平访问日本(三)对外政策的调整2.祖国统一大业也在稳步推进。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通过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邓小平在“十二大”上致开幕词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1.时间: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3.党的十二大确定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即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均达到800美元。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闽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1988经济特区1980沿海开放城市1984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内地(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逐渐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的题词1.1982年中共十二大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员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983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政党的决定,开始全面整党。(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2.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被进一步提上日程。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2.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3.大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大会提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上要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框架)5.大会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台阶式”发展的战略思想,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把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十三大报告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方法和步骤等。(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89年9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实现了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一)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二)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和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邓小平提出中共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1990年启动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991年,《毛泽东选集》新版第一至四卷出版。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客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三)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一)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
本文标题: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01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