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07.8ZDH1第二单元古代东西方的先哲2007.8ZDH2孔子(中国)柏拉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托马斯(意大利)哥白尼(波兰)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前551-前479)(前427-前347)(前384-前322)(1226-1274)(1473-1543)(1561-1626)2007.8ZDH3牛顿(英国)伏尔泰(法国)康德(法国)达尔文(英国)(1694-1778)(1642-1778)(1764-1804)(1809-1882)2007.8ZDH4单元二古代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2007.8ZDH5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2007.8ZDH6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的故乡2007.8ZDH7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2007.8ZDH8立志学礼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活十分贫困。“吾少而贫,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007.8ZDH92007.8ZDH10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2007.8ZDH112007.8ZDH12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经》书影《周礼》书影2007.8ZDH13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自学礼乐2、创办私学3、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4、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5、献身文教(“六经”)2007.8ZDH14孔子生活的时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国有制),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私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2007.8ZDH15二、开创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文化思想)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2007.8ZDH162007.8ZDH17①含义:②地位:③方法:④评价:“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克己复礼”(个人、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孔子倡导的“礼治”是对当时政治混乱、兵火不断剥削过重的政局的批判,反映了一般民众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民性。“礼”----“礼治”(“德治”):1、用“正名”的方式,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2、以在上“垂范”的方式,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007.8ZDH18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政治格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007.8ZDH19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礼主要是涉及社会等级、秩序建设,是外向性的规范。2007.8ZDH20含义:地位: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007.8ZDH21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仁政)—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德”和“礼”治理国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2007.8ZDH22杏坛说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为政以礼2007.8ZDH23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性的追求。“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2007.8ZDH24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攘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2007.8ZDH25中庸之道①中庸的含义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互为表里”2007.8ZDH26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07.8ZDH27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①教育对象:②教育目标:③教学方法:④教学内容:2007.8ZDH28杏坛授业,万世师表•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2007.8ZDH29孔子的教育事迹及思想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2,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3,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5,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6,孔子还善于“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007.8ZDH30接续文明杏坛说仁为政以礼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钱穆2007.8ZDH31四、儒学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教育: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2007.8ZDH3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①对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A.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B.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C.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D.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2007.8ZDH33②对韩国: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A.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B.韩国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C.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2007.8ZDH34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越南儒、佛、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④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2007.8ZDH35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品质?2007.8ZDH36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A、(1)(2)(3)(4)B、(2)(3)(4)C、(1)(3)(4)D、(1)(2)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2007.8ZDH373.德庆孔庙是广东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德庆孔庙,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4.儒家思想之所
本文标题: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