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以奉先帝之遗愿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①②③参考答案:1、①寄:托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该④适:正好,正逢2、D3.A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⑤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⑥元,大。译文: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友好。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1.解词(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郗超与谢玄不善(4)既已狼噬梁、岐2.译句(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4.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5.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诸葛亮: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郗超: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6.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超的高大形象。(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7.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参考答案:1.刑:罚。赐:恩赐。善:好。狼:像狼一样。2.(2)(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3.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意思对即可)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三《出师表》VS《吕氏春秋·去私》【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选自《吕氏春秋·去私》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1.解词(1)以光先帝遗德(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2.译句(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参考答案:(一)1.刑:罚。赐:恩赐。2.(2)(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四《出师表》VS《隆中对(一)》(乙)时(当时)先主屯(屯兵,驻守)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宜枉驾(委屈车马)顾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智谋方法)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认为)计将安(怎么)出?”译文: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衰败了,奸臣董卓、曹操之流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奔。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因此失败,一直到今天。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时先主屯新野(驻扎)(2)将军宜枉驾顾之(应当,应该)(3)躬耕于南阳(亲自)2.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中“君”指代诸葛亮。)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3.翻译下列句子。(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4.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三顾茅庐,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5.甲段中的哪句话与乙段中划线句相照应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6.“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7(乙)段中,刘备的话有三层意思,请概括大意:⑴概述形势,对“奸臣窃命”深表愤恨,对汉王朝命运表示深切关注⑵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表以兴复汉室、铲除奸恶为已任⑶表明几次相访的诚挚心意。8.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下联:《出师表》诸葛亮抒忠。(能用对仗并能反映文章情感内容即可。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②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把)④由是先主遂诣亮(由是:因此)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3.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中“两表”指的是《出师表》《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隆中对》。五《出师表》VS《隆中对(二)》(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一起)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最终)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确实)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被)之用,此可以为(把他作为)援而不可图(图谋,谋取)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用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译文: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以来,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周县的数也数不清。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变为强者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抢争胜。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荆州北面占据
本文标题:绝对原创.中考必备《出师表》比较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5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