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浅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时评特色
浅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时评特色作者:蔡豪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06期[摘要]《南方都市报》作为中国南方旗帜性报业媒体,近年来的发展一直引人关注,其报在新闻报道上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而报纸的社论更是作为其重要品牌,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运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的时评文章,归纳出《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特色之处。[关键词]时评;论证;公共空间《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于1997年,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系列报纸之一。新闻报道坚守公共立场,具有思想深度,其一直把其时评看做标志色,也视为其品牌的立足之本。《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这样定义评论版的性格:“公允而不中庸、包容而不纵容、智慧而不势利、成熟而不迟暮、内敛而不怯懦、开放而不狂放、渗透而不尖刻、认真而不较真、幽默而不滑稽。这是一种成熟而负责的性格特征。”作者以2013年1月—12月的A02社论版为样本,通过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总结出《南方都市报》新闻时评的特点。一、民生问政、以小见大中国的新闻业,虽然诞生晚于西方,但从一开始就别具一格。自清末至民国,我国报刊发展历程中有一条鲜明新闻评论的主线即“文人论政”。王韬的政论体开启先河,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李大钊,这些早期的报人无一不是伟大的政治家,新闻与政治从一出生就联系在一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记者的职责,《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专版中,占篇数最多的就是问政类的时评,其中又以民生类的问政时评最多。关注百姓生活的点滴,以小见大,往往由一件事情引发对政府执政或者相关法规的思考。纵观《南方都市报》的时评取材,评论人所讲的经常是家长里短的“小事”,通过这些小事,延伸到政府该如何立法执政,这些取材很“接地气”,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南方都市报》的读者群定位是高端知识分子阶层,所以要在“深度”和“可读”之间搭一座可通行的桥梁是南都记者的首要任务。例如2013年6月20日的A02时评版,“街谈”《贪腐扰了大家的梦》。2013年“中国梦”成为年度热词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梦?,面对如此宏大的叙事题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免对这个词进行思索,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梦”的具体含义,中国梦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项调查显示,66.14%的广东民众认为贪污腐败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障碍,南都评论员将反腐倡廉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直面当今社会现实状况,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些官员觉得贪污区区几个饷银不会影响到什么,但就是这贪腐的作风就能将复兴的蓝图变成泡影,中国梦赋予中国人希望,贪腐又将这些希望变成泡沫,既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又为政府官员敲响了一个警钟。《南方都市报》的时评不仅问政也议政,对于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评论不仅指出,而且往往附加解决的办法,使之做到有问有答,让政府可以切实作为一个参考。二、语言犀利、直陈时弊“办报立言”的做法在民国初期就被大批报人所认可,而近几年报业的萧条加上市场的开放、公民主体意识增强,带来了报业的“观点时代”,各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借时评来创立自己的办报特色。党报一报独大已成过去,这是一个观点开放的时代,受众希望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语言犀利、直陈时弊是《南方都市报》时评的又一特点,时评的语言向来一阵见血,直达病灶,时而风趣幽默,时而生动泼辣。《南方都市报》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时评中,尤其是针对不好的社会现象,歪风、邪风,这种语言比平时更为犀利。报纸时评的生命力在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南方都市报》语言犀利、直陈时弊的时评特色就像是其报独特的音色一样,不拘一格,克服了形式主义倾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建设性,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让人耳目一新。三、评论互动、意见流通21世纪,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造成了传统报业的萧条,那么网络媒体在新闻领域的一大优势就是互动性传播,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更加具有主动性。那么,《南方都市报》也充分发挥报刊的信息流动性,将报刊打造成一个信息“公共空间”。比如时评版面的“来信、来论”、“街谈”、“评论周刊”的“话题”等板块,都是《南方都市报》为读者搭配的互动平台。而这些时评的作者也不仅仅是报刊的专属评论员,这些意见文章更多的来自社会上的精英学者、文化白领,给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施展才能的空间。意见的碰撞与交流才能激发思想前进,带来社会的变革。根据相关统计,在参与社会时评版的作者人群中,专家、学者、教授所占的比例虽然已成半壁江山,但是作者人群却十分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并且多为社会知识分子阶层,如资深媒体人、法律工作者、企业家、公务员、作家、外国专家等等。这样广泛的评论人群,既保证了时评的品质,又为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公共空间。作者大都是报社外部人士,报纸对他们一视同仁,只要他们的观点有可取之处,有自身的价值,报纸就会为他们提供平台予以发布,使评论版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观点的自由发挥,从而吸引了广泛读者的参与。并且时评的互动性、新闻性强,常常根据刚刚发生的新闻,或是其他某报发表的言论展开评论或者回应。民生问政、以小见大,彰显“文人论证”的特色,提出政见改良方案,供政府参考;语言犀利、直陈时弊,拉开了中国报业“观点时代”的序幕;评论互动、意见交流,充分发挥报刊的信息流动性,将报刊打造成一个信息“公共空间”。《南方都市报》的这些时评特色不仅吸引了广大读者,也培养了自己专有的作者群,扩大了作者队伍,保证了自己的独立性与特色,造就了其在报业的标志性地位。参考文献[1]胡燕磊.“报纸消亡论”视角下报媒的生存路径探析——以《南方都市报》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3.[2]王利辉.《南方都市报》新闻时评特色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3]张琪.“热言时代:《南方都市报》时评特色之我见[D].广西:广西大学,201.0[4]王秀荣.都市报时评的大众书写——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D].西安:西北大学,2009.[5]胡青.“热言兴盛”下的时评中兴——《南方都市报》时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作者简介姓名:蔡豪;性别:男;出生年月:1989年4月;籍贯:河南中牟;学校:郑州大学;院系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本文标题:浅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时评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25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