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建构“劳动+”课程五育并举育新人
建构“劳动+”课程五育并举育新人作者:刘晓群张洁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40期201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是国务院的相关文件都明确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这显示出在当今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劳动技术课程来承载,而劳动技术课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劳动作品的创作、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缺少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的培养。从学校对学生参与劳动的调查中也发现,现阶段学校劳动教育无论课程设计还是劳动参与都有所缺位,因此,学校需要从育人的基本载体、课程重构的角度来重新规划劳动教育的落实。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基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需要,建构“劳动+”课程,夯实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基础型课程”“劳动+研究型课程”“劳动+拓展型课程”三条途径整体推进“劳动+”课程,进而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新时代劳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发展必备素养,最终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基础型课程整体推进,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一是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基于国家课程整体推进,在课堂学习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国家课程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学校依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1节劳动技术课程,确保课时开足开齐。配备专职劳动技术学科教师担任劳动技术课,保障教师参加市、区进修时间,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国家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形成学科教学框架体系,深化劳动意识。为使国家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教师梳理了国家课程教学内容,找出与之相结合的点,有机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并在课堂学习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有序推进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教学实践研究,形成学科教学框架体系并构建“参与、体验、合作、创造”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将劳动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促进生本课堂理念的落实。如英语《ILikejiaozibest》,课堂上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母亲节结合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课后调查母亲喜欢的食物并用彩泥捏制出来,课上运用所学句型介绍妈妈喜欢的食物进行口语交际,拓展词汇量,并将劳动实践延伸至课后,亲手为妈妈做一份喜欢的食物,作为母亲节的礼物,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能够带给别人快乐、为别人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幸福。拓展型课程整合实施、深入推进,强化劳动意识学校作为落实课程的重要组织,不能照本宣科实施课程,而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照课程目标进行内容的合理整合。为此,我们结合课程中相关联的内容,纵向打通三级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进行整合;横向打破学科间壁垒,将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融合,开展教学。比如种植文化“探秘葡萄酒”,我们将语文、美术、科学三个学科加以整合,语文侧重讲葡萄酒文化,带领学生现场自酿葡萄酒;科学引导学生探究葡萄酒的发酵过程,美术引导学生设计葡萄酒的商标,最后学生将葡萄酒酿制过程、发酵原理等过程撰写成科普文章,从而多角度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立体的思维模式。学校还结合校本课程《节日文化》将三级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把一年中的传统节日归纳出九个主题,校内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节日的传说及与之相关联的诗词歌赋,传承中华文化;校外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了解节日习俗,学做节日美食,引导学生习得劳动技能,感悟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家庭孝道。研究型课程推进,聚焦劳动教育,感受劳动智慧,丰厚文化底蕴学校研发了“幸福人生动手实践”系列课程——《玩具文化》《种植文化》《中医药文化》《桑蚕文化》《建筑文化》《西山文化》,围绕“衣、食、住、行”,侧重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实践所创造的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劳动智慧,丰厚学生文化底蕴。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老师们以具体的学习内容为载体,找到任教学科知识的契合点,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学科间的联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则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快乐体验、大胆创新中,获得对文化的感知、对知识的体认和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同。以桑蠶文化为例,我们在班级中开发了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桑蚕养殖,学生亲自参与蚕的孵化、喂养、采摘桑叶、缫丝等劳动体验,感受养蚕的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并将养蚕的过程和积累的经验撰写成《观察日记》。学生在蚕的培育中,有了新的发现,他们繁育出的二代蚕结的蚕茧形状奇特,破茧而出的蚕个头和翅膀也小,这一“发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来到江苏震泽桑蚕基地实地进行探究。当桑蚕专家从遗传学的角度指出他们培育的二代蚕是由于近亲繁殖导致的畸形蚕。学生们又想出从不同地域购买蚕籽进行基因优化繁殖的劳动创新思维,并付诸实践培育出更加健壮的蚕宝宝,撰写成研究报告《桑蚕文化》。师生们还开垦出生态园,作为《种植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劳动实践基地,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从入春就开始了一年的农事活动。春耕秋收,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也感受着收获的喜悦。老师们依托《建筑文化》和《西山文化》开发“园博园”科学公园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和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对院落布局、建筑装饰、建筑功能的分析,走进建筑和西山文化,参观榫卯结构制作的桥梁、四合院等建筑,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劳动实践给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科学创新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养蚕、种植、建筑……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分析问题、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过程中师生共同梳理出小课题研究流程,指导课题研究的开展。学校每学期还召开“劳动实践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形成研究性成果集,充分展示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将点滴感受通过热情洋溢的诗词歌赋、生动传神的劳动绘画来表达。比如,“种植文化”创作了诗歌《春种》:“三月春风暖,众人种植忙。汗洒泥土地,笑待满园香。”“桑蚕文化”创作诗歌《印象江南》:“游走苏州赏画卷,秀色生香引流连。不禁吟诗书香散,婉转灰白水墨间。”在孩子的作品中让人感受到劳动的幸福和生命的美好。劳动关乎学生未来,学校将努力打造“劳动+”课程,引导学生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家国情怀。
本文标题:建构“劳动+”课程五育并举育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52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