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主张优秀课件
闻一多和徐志摩的“三美主张”及对新格律诗的贡献闻一多出生于1899年11月24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闻一多徐志摩在诗歌中如何体现三美主张什么是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上的华美。《死水》中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花”“罗绮云霞”等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使这首诗错彩漏金、斑斓繁平,令人目迷五色,从而实现色彩对比,诗画相通。诗人将一些肮脏地、令人作恶的东西写得无比优美、华丽,好像破铜烂铁真的要成为翡翠;好像铁罐上真的能锈出娇美的桃花;好像油腻也能化成罗绮;好像霉菌蒸出了些云霞;好像死水发酵之后不是臭气难闻而是酿成了一壶绿酒;这腐化的死水漾起的白沫真就能和珍珠媲美似得。这一美也是我最爱的一美,如梦如幻,深陷其中。绘画美浅谈《死水》三美音乐美音乐美则是格律诗理论的核心,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整齐与和谐。为此,闻一多提出了“音尺的理论,格律化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诗行中的音节单位的整齐规则,每句诗中要有相对匀称的“音尺”,才能成就听觉上的和谐统一-、抑扬顿挫的效果。我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闻一多本人称其《死水》是他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以此可见全诗是多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了。每句都保持着在变化中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之感,加上双句末尾的“沦”与“羹,“花”与“霞”,“沫”与“破”的压韵,读来朗朗上口,亦有音乐般的美感,堪称是格律诗歌体的典范之作。建筑美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视觉上表现为“豆腐干”状的方块诗,不难看出《死水》共五节,几乎每节都是四行,每行九字,在整齐中抒发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给人以立体的感觉。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绘画美《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音乐美建筑美《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可以这样说,诗行整齐、一致的建筑美,色彩绚丽的绘画美,和节奏和谐、声调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使得《再别康桥》成为最能显示诗人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的一首诗,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别康桥》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新格律诗的特点新格律诗不同于旧诗,它是用现代汉语写成,其格式章法均有章可循。在行数、字数、顿数、句式上均有一定的规定,押韵也有规律。为了不致于无限制扩大新格律诗的界限,应将新格律诗与自由诗严格区别开来。从形式上来说,凡是诗体整齐者就是新格律诗,反之就是自由诗。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1、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2、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闻一多的新诗理论,特别是他的“诗的格律”的理论,对于促进新诗创作的规范化来说,的确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一理论提出之后,中国新诗一度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创作情态。二十年代末期,以新月派为代表的诗歌创作者,大量地尝试写作结构谨严、字句工整、音韵和谐的新诗文本,追求格律化成为新诗创作的主要表达策略。闻一多的“诗的格律”理论,一直是一种解构的力量,它时刻在呼唤我们的诗歌界,要想成就不朽的诗歌作品,对于形式的建构是相当必要的。新月派对于格律诗歌的理论倡导和具体实践,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积极意义是不可忽略的,这正如石灵所说:“自由诗是旧诗的反动,新月派诗和创造社诗又可说是自由诗的反动。他们,尤其是新月派,是有意识地想给那只无舵的船(新诗)找一条路,姑勿论这路已否是坦途,但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徐志摩对新诗的贡献(1)徐志摩的诗歌是中国现代新诗唯美追求的开端,徐志摩最讲究艺术形式,陈西滢说他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形式,自觉地进行了新诗形式的试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闻一多为新诗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徐志摩则提供了艺术范本。(2)徐志摩的诗歌是五四以后辨正审视传统的结果。徐志摩把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西洋诗歌的精华揉和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的诗歌柔美、流丽、清亮、缥缈的风格。(3)徐志摩在新诗音乐性的建立上做出了自己个性化的探索。他认为: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了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一首诗的秘密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的流动。他的这些关于诗歌音乐性的观念对于“三美”原则的局限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也影响了他之后的戴望舒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本文标题: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主张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59490 .html